“南大”之争并非毫无意义的“口水战”
2015-07-06 10:35:59 来源:汉网

6月底,南昌大学发布由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发布的章程,将“南大”定为自己的学校简称。这引发了部分南京大学师生的不满。教育部回应,对高校章程中关于简称的具体做法还未有详细规定,但希望南昌大学、南京大学能规避引发校名争议的情况出现,协商妥善解决此事。(人民网,7月5日)

盛夏的高校校园颇不平静,吵得沸沸扬扬的“川医”之争一波未平,继之而来的“南大”之争又波澜再起。引得众多网友纷纷加入,“挺”南京大学的怪南昌大学“自作多情”,“挺”南昌大学的怪南京大学“心眼太小”,更有语出惊人者认为“争名”是“大学精神的缺失”,“中国教育的堕落”。

这话恐怕就重了。诚然,证明一所大学实力的,是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而不是名字甚至“小名”,为了一个名字,互相攻击、互相诋毁、互相谩骂,确实有失大学的身份和气度。用争论的时间平心静气,沟通协商,寻找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解决之道才是明智之举。

但大学校名之争也并非“没事找事”,毫无意义,也不是简单地一场“口水战”。这里面包含着大学的记忆和认同感。毋庸置疑,对校名最在意的肯定是涉及学校的学生、校友和教师,对于他们这些“当局者”来说,学校的名字意味着学校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乃至荣誉和尊严,这是“旁观者”所无法领会也无法抹杀的。“南大”之争何尝不是两所学校学生、校友对于母校认同感的重新塑造的过程,经过此事,他们非但不会因为“南大”之名“花落旁家”而懊恼,鄙夷自己的母校,反而会在冷静之后找到自己母校的价值。

大学生的认同感,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在不少大学里却变成了“稀缺品”。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谈及母校,没有太多印象,甚至觉得自己与学校不过是“一场交易”。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有大学的管理模式、教师素质、人文关怀,也少不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记忆,从这点上看,让学生、校友参与这样一场“校名保卫战”式的“辩论赛”又有何不可呢?

用一个响亮的名字不意味着一所名校的诞生,同时,争夺一个名字也不代表着整个大学教育的“堕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母校的历史和名称,更用青春和激情去创造母校的今天和未来,比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加入这场“口水战”,简单地鄙夷、讽刺和否定来得更有意义。(慕容婷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