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重在拔除“顽疾”之“病根”
2016-01-12 08:53:38 来源:汉网

国家“扶贫日”已临近,精准扶贫“不准”却成为热门话题。一些人,胆敢把国家的扶贫政策资金视作囊中之物。无论是扶贫流于形式,还是故意违规违纪、中饱私囊,把救命钱蚕食鲸吞,不仅使脱贫遥遥无期,更是颠覆了精准扶贫的初衷。

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深水期”,成于精准,败于“失准”。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此中深意值得仔细揣摩。

扶贫工作开展了多年,时间长了,一些党员干部就将扶贫工作当成规定动作完成一遍,却不关心任务进度和成效几何。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仍有70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在2020年同步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固扶贫工作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当前,党员干部没有左顾右盼的闲暇,必须扎实工作,积尺寸之功,绝不能让“精准扶贫”成为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关键在于与群众结队帮扶的党员干部。有的干部却滋生了不愿意到田间地头、不愿意同贫困村民群众打交到的懈怠情绪,这反映的是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作风问题。精准扶贫不是能简单地一“捐”了之的,倘若党员干部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当看客,何谈扶贫成效,恐怕更是伤害贫困村民群众的心,透支政府的公信力,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村民群众致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需要找明致贫的具体原因,找准脱贫的实施项目,找全需要落实的工作举措,为每个贫困户找对脱贫致富的路径,并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培养“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能通过自己的勤劳致富。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各地也已积极响应,但一些地区仍存在扶贫政策效果不佳、扶贫资金撒“胡椒面”不能精准发力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些地区扶贫工作缺乏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因此,要使扶贫聚焦精准,需充分尊重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发言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使扶贫政策克服水土不服、扶贫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关于贫困地区贫困的各方面情况,当地群众最有发言权。要问精准之计于民、问贫困之需于民,充分尊重基层贫困群众的发言权,才能真正看清贫困的现状和原因,才能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在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得到群众最为广泛的支持,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精准脱贫”。相信在充分尊重基层发言权,多做调查、多听民声的基础上,定能拔除贫困“顽疾”之“病根”,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添砖加瓦。(方红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