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何沦为科研腐败“第一操盘手”?
2016-02-24 09:36:57 来源:汉网

一直以来,科研经费资源的分配特点是:分散,碎片化。为什么呢?便于寻租,分散的科研资金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个钱不是一个人掌握的,是一个“集团”掌握的。科技部门的处长和领导们都可以介绍关系来拿项目,权力最大的是某些厅级领导。处长把项目给了谁,厅长是知道的,因此厅长的关系处长也要照顾。(2月23日 中国经济周刊)

近年来,科研腐败案件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已发生多起,一些科研精英沦为阶下囚,令人唏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科研腐败背后的最大操盘手确是一些官员,都想品尝一下这块“大蛋糕”,在这种背景下,更令有限的科研经费雪上加霜。

可以说,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不断投入,使得科技部门成为有“油水”的部门,把专项资金拨出后,也不管科研部门用得怎么样,效益怎么样,照说是要管理的,但基本上都不管。因此,大量的项目逾期不结题验收,按时结题率极低。这样的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只要有明目就能拨科研资金,里面暗藏着诸多不正当利益的分配。

在当今学术界,“吃喝拉撒睡,全部靠经费”已经成为公开的潜规则,争取科研经费需要拉关系,甚至是承诺给回扣,这种不正的风气给了官员权力寻租的机。而科研圈子也成了社会分利体制的一部分,“全部靠经费”成了学者专家的分利渠道,学术成了生意,科研成了纯粹的“购买服务”,这样的学术界能指望它产出怎样的“产品”?

对此,我们可以学学国外的经验做法。在美国,政府科研经费的监管,一般是从科研经费的申请过程就开始,以严格的项目立项申请和审查,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更重要的是,为保证监督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设置了相对独立的专业机构来履行监督职责。可以说,这为我们破解科研经费难题提供了思路,唯有在经费监管上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科研腐败。(王鑫)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