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信用消费”透支了校园的“明天”
2016-03-23 11:38:29 来源:汉网

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甚至不用本人签字,就能贷到数万元。就这样,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德幸以28名同学之名,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60万元,最终绝望跳楼。悲痛之余,他的家人和同学们还得接着想办法处理债务。(3月21日大河网)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迎来了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的春天。前有大三学生任性网购,父母卖猪还债,后有手拿iPhone6s,吃不起食堂,现有大学生因负债绝望而跳楼,郑德幸事件只是大学校园小额贷款的“冰山一角”。面对“提前消费”,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一旦消费欲望膨胀,极可能陷入连环债务之中,而引发类似悲剧。在笔者看来,面对悲剧,还需痛定思痛,相关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和学校还需主动作为,别再让“信用消费”透支了校园的“明天”。

网贷平台其实是前几年大学生信用卡的“变身”,只是这一次“债主”不是银行,而是众多网贷公司。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又有买电脑、手机等用钱需求。爸妈给的钱不够,又不好意思和同学借,面向在校生的小额贷款平台就有了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但囊中羞涩,于是很多人愿意尝试贷款买东西。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再填个表格,不需要担保,不需要资质审核,便可以获得小额贷款,分期付款让有需求的学生很快捷地用上新产品,然而,“无息”的背后是高额的服务费,很多都远超目前银行信用卡分期费率。一旦逾期偿还欠款,需要支付的违约金不容小觑,高低相差数倍。

笔者想问,学生贷款合适么?校园“提前消费”打着为学生贷款的名声,由父母买单,实则是投机商家利用大学生爱虚荣的心理透支消费。既然有留家长的电话,为什么在放款之前都没有问问了解清楚,这笔钱的用途的用途?毕竟学生还没有自己的收入,贷款的担保难道是父母吗?然而,在校大学生看似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他们又极端地依附于学校与家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再说“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信息是必须要填”,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业被耽误,背着一个“老赖”的名声。

面对校园“信用消费”,还需相关职能部门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协同监管。同时,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更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而网贷平台则应规范审批流程,加强虚假信息审核。高校也应强化校园管理,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长需要及时和孩子沟通,注意学生的言行,防患于未然。(刘正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