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反转后丧失的是什么?
2016-03-25 11:13:37 来源:汉网

21日8时许,在重庆巫山县中心市场,一小女孩的玩具车刮到了78岁的老人,大妈倒地不起。这一事件的视频被传到网络上顿时引发一片热议,各媒介用夺人眼球的标题来展现此事件:无证“女司机”,“豪车”撞上大妈;应该告这小朋友无牌无证危险行驶;遥控玩具车以后也得装行车记录仪等。总之,大部分舆论导向在于指责老人为老不尊,“碰瓷”到驾驶玩具车的小朋友身上。

但是在24日事件发生了反转,深圳商报报道女孩父母将老人送医检查,确诊桡骨骨折,并非网友所说的“碰瓷”。当女孩家属提出找护工护理,却被老人婉拒,称可以自己照顾就好。目前,老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还拒收对方的经济方面的补偿。

这次“碰瓷”风波中的老人,不仅身体上受到伤害,在舆论的导向中也一次次被推向风口浪尖,笔者认为看到这些报道后的她也许会成为这次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某些网络媒体为增加阅读量,在视频上传的第一时间不事实求证就发表类似“碰瓷新高度”为名的文章,还郑重其事的分析了社会上老人“碰瓷”现象的“泛滥”。加之前些日子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凤凰网独家报道,随着事件的发酵,一步步演变成独家“打脸”的事件亦然。这些实例告诉我们,当事件还有诸多疑点的时候,尤其不应该过早的定下结论,避免类似新闻事件的反转,才是新闻媒体最先应该做到的第一步。

即使这些新闻最终被反转,真相大白,但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难以消除,尤其是涉及到国家间的新闻关乎国家形象。而且这些假新闻虚假传言大多有上万条的转发及义愤填膺的评论,但辟谣信息却大多无人问津。这也与新闻媒体前后的宣传有关。事前不加核实却吸人眼球的传闻火爆宣传,事后阅读量寥寥无几的“打脸”辟谣,无疑会损伤的媒体的公信力与中国人在国际中树立的形象。

媒体遇到报道老人“碰瓷”的事件时,立刻给他们贴上了“素质差”、“扶不起”的标签。在这类无论真假的事件“心理暗示”下,大家对中国老人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便会被引导到负面,再次遇到相似事件判断就会变得不客观。而媒体给事件贴的标签,一次次被事实真相“撕下”后,那离媒体公信力彻底丧失的那一天也不远了。(薛天舒)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