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为啥约干部上网?
2016-04-21 16:06:29 来源:汉网

“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4月20日新华网《谈网络,听总书记娓娓道来》)

不难想象,如今“互联网+N”“N+互联网”“两微一端”都快“退伍”了,有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己不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不说,也不重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自身或行业或部门或区域所造成的影响,反之而带来的一系列竞争和挑战。正因为作为某个行业或地方领导干部的不重视或忽视互联网的存在,所造成的“危机”“压力”“失守”等案例不胜枚举。

然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资源共享化、经济全球化等,已经搅动了近十年,作为领导干部若还不引起重视的话,你拿什么底气来领导改变一方和改善提升老百姓的生活?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从2015年元旦贺词中对人民“也是蛮拼的”“点赞”,到2016年元旦贺词中提到“中国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以及今年元宵佳节,通过新媒体向全国人民致以节日问候……作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已经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

干部,总书记约你上网,你来不来?试问,总书记为啥约干部上网?总书记约干部上网干啥?总书记下达上网令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以共同学习的心态来边侃边聊。

因为干部不上网就会慢慢失去群众,干部上网也是走群众路线。

近年来,网络大大拓宽了网民言论表达空间、畅通了信息交流渠道,尤其在公益活动和舆论监督等方面效果显著。对经济社会进步发展而言,带来的正面作用值得肯定。值得一提的是,广大网民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两微一端反腐”,对反腐倡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如何让网民与政府做到合力合拍、同频共振,显得很重要。要求我们进一步与时俱进、务实而为,转变作风、求实求真。

实践反复证明,网络还是第一信息源、第一工作源、第一疏导源、第一给力源、第一形象源、第一进步源,作为政府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充分利用批评和监督形成的诸多“源”,把它们转化为执政为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把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视为振兴地方、提升自己、重塑公信的力量源泉与动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务之急,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这个现实与虚拟并存的网络世界里,我们都要有更强烈的大局观念、作为形态、忧患意识和责任表象。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跟人民群众线上与线下的高度互动,才能做到并实现为人民服务上的高效务实。

因为网上善意的批评监督值得借鉴,干部可借助批评改进工作。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现实中,一般人都习惯也只喜欢听好话、表扬和奉承,容不得半点的批评,甚至很反感他人批评和监督。整日只愿“飘飘然”地过日子,虽然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某些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什么都正确和完美,对其决策或决定,不得有任何异议、批评和反驳,表面上看是缺乏宽容心,因虚荣心,没有肚量。特别是某些官员一身“霸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但可怕,更是可悲。过去常有人说“共产党的干部肚量真是大”,而今岂止是没有肚量,实际上,则是党性的沦落,责任的沦陷 ,担当的缺失。谈到了“政治生态”问题,“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这个词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阐述。这要求党员干部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应该说,我们的网民主流还是好的,否则,很多问题已经被摇翻和颠覆了很多次。批评不是单纯地挑刺,是善意的提醒,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助推,是和谐的思辨。倘若政府组织和干部一味地高高在上,即使基层有再多的问题、百姓有再多的苦恼、社会有再多的批评,都等于“零”,自然传递的也只是“负能量”。中国梦需要聚合更多的正能量,能容得下批评与监督才能获得源源不断地正能量。

因为只有政府和干部在网上有自信,网民们才会逐步自觉自律。

试把网民分成十大类:一是势力型即操控的水军;二是组织型即带有某种利益的组织;三是围观型即无聊的人;四是起哄型即关注类;五是打酱油型即娱乐类;六是绅士型即高大上类;七是思想型即专家学者;八是品位型即追求浪漫和个性思想;九是猎奇型即好事者类;十是诉求型即确实有实际问题的群众。面对这十大类型的网民,只要做到科学管理,完全是可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组织和干部在网上要积极主动、和谐引导。一方面及时纠正网民的错误思潮和表象,另一方面通过互动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到落实落小落细并让网民看得直观,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核心价值观。

同时,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主持人”“审判官”的时代。作为网民,守住“七条底线”是根本、是生命,任何人不能越线。无论身穿什么“马甲”,不管发表什么“见解”,或者转播什么“内容”,要做到有理性、有思想,不可“起哄”,更不可“走邪”。莫做“假恶丑”的愚昧者,莫当“负能量”的传播者。要抵制那些偏激的“愤青族”和“口水党”。鼓励那些理性的“意见领袖”,删除那些恶意的“网络黑手”。特别是对网络名人来说,是社会的符号甚至“风向标”,如果从网络名人口中说出的不实之词,肯定比普通网民更可能成为“真相”甚至“真理”。另外,不能让个别的仇富、仇官、仇社会成为不良生态。故而,网络大V没有“特权”,不仅是大V自身或是“粉丝”,都应该自觉明辨是非。网民是网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只有我们自觉地维护和净化网络环境,健康、有序的网络氛围才可期待。

因为网络舆情实质价值也是生产力,跑赢谣言占领舆情话语权。

舆情不是敌情,不是洪水猛兽,更不能把网络舆情上升到“网络战争”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预警器。大多数网民实质上是建设性地破坏,帮忙并没越位。网友的发帖,不管是举报、申诉,还是发神经、发牢骚,都是正常的发泄,这是民意张扬的一种表象,理应得到尊重,所以要流行不删帖。事实上,网络舆情往往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及时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一时难堪,但对于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清醒头脑,大有裨益。对于某些组织或部门或个人对舆情或网民采取“封、捂、堵、压、瞒”五字诀,如此打压舆论、漠视民意等行为,是可怕的。“脱离群众的危险”是我们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从长远来说,舆情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善莫大焉。

面对谣言,要求我们,主动科学设置主题,积极引导网民的思潮和方向。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和敢于面对现实,才能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才能更有力地“智取”各种“舆情危机”。其实,网络谣言散布的根子还基于三方面:一是政府组织或相关人员并未第一时间将真相公开;二是社会管理和网站漏洞是谣言得以散布及传播的主因;三是公民自身缺乏常识和理性思维成为加重谣言散布的次因。故而,“制止”谣言的最佳“利剑”,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及时公开信息、政府政务透明、直面问题和事实等,其中,“公开透明”是谣言的最大“天敌”。只有主动指导民意,才能守住阵地。我们要有各种应急机制,当遇到重大事件时,要为科学而智慧地应对突发事件争取时间,抢占时机,争得主动权,并占领舆情话语权。

因为只有干部积极及时与网民互动,才能构建网络的良好生态。

面对中国7亿网民,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行动起来了。不会上网的干部,还是先回家种种萝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萝卜与泥土的关系,如同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当然,“拔萝卜不带泥”属于技巧活。要知道,“两微一端”上的每一个账号就是一个老百姓,他们有可能是期待被解决问题的留守孩子,有可能是想倾诉实际困难的乡村老师,有可能是有很多问题要反映的农民朋友,也有可能是屡屡上访未解决问题的上访者……每一条帖子就是一个诉求,每一个建议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这些来自基层或底层的声音不能石沉大海。不求及时件件有回音、个个有回响,至少要让领导或领导主动看到,并有所反应,你若无动于衷,将会受到网民“围观”“围攻”。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如今互联网上也有好多民意、民声和民诉期待解决落实,我们的科学决策、民主意识和群众路线,还要进一步深入到互联网中去。只有当领导干部真正乐于与网民交流对话和真正享受零距离的高效互动的时候,网络的良好生态也自然地逐渐形成了,更凝聚了互联网上向善的正能量。(熊传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