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该讨伐的不是“杀医”而是“杀人”
2016-05-10 13:54:05 来源:汉网

5月5日傍晚,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陈仲伟主任医师在家中被歹徒用刀砍伤,后被紧急送医抢救,此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5月7日中午1时左右,广东省人民医院发布通报称:此前被砍伤的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不治逝世,享年60岁。行凶嫌疑人伤人后从陈仲伟家中阳台坠楼身亡。(5月8日《深圳特区报》)

近日以来,广州暴力伤医事件持续发酵,人们沉痛悼念一位好医生的不幸离世,为医生的危险处境担忧和抱不平;媒体深入反思医患矛盾的根源和危害;广东省卫计委则下发紧急通知,要求重点排查有潜在伤医倾向的重点人群,严密防范全省医疗机构暴力伤医事件发生。

暴力伤人致死,无疑是无可饶恕的罪恶,舆论强烈谴责理所当然。但是,把一起偶发的杀医事件理解为普遍存在的仇医、伤医氛围,并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护医措施来保障医生生命安全,不仅“打错了靶子”、“开错了药方”,还有可能事与愿违,进一步加剧医患矛盾。

首先,这是一起极其特殊和偶然的伤人事件,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行凶者曾称25年前做的烤瓷牙黄了,就砍了曾给他治疗、已退休了的医生30多刀,致其死亡。因为25年前做的烤瓷牙黄了就去杀医,这样理由实在有些“无厘头”。事实上该行凶者确有精神病,事前曾对陈医生发出威胁,陈医生报警后凶手一度被收进精神病院治疗。但后来,他离开精神病院杀害了陈医生。

把一个精神病人突然杀人事件说成是医患矛盾,明显是犯了“以偏概全”了逻辑毛病。行凶者之所以杀害陈医生,与医患矛盾并无多少直接和必然联系,他既然可以为了“25年前做的烤瓷牙黄了”去杀医,也完全可能为了“25年前的染的头发白了”去杀理发师,当然还可以打着其他更不靠谱的旗号去杀任何人。如果那样,我们的反思岂不是打错了靶子?

近年来,由于暴力伤医甚至杀医的事件屡见报端,人们已在心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以为医患双方已到了水火不容、不共戴天的对立程度,随时可能引爆矛盾,随时可能发生杀医事件。但对绝大数人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医患关系总体是和谐的。

如果非要把这次的事件说成医患矛盾的升级,只能进一步激化双方的对立情绪。譬如,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的《把医生都杀掉,我们就有救了?》评论文章广为转载,虽然文章重在强调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医患双方都回到善意、回到常识,一点点地积累互信,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才可能缓慢而艰难地得到重建”,但“把医生都杀掉,我们就有救了?”的标题和表述,其实就是暗示有的患者希望把医生都杀了,只会激化医患敌视情绪。

其次,哪怕这起杀医事件中行凶者并非精神病者,而确是因医患矛盾而引发。我们要谴责也不应是“杀医”,而是“杀人”。如果因为一起或一些“杀医”事件的发生,就想着如何保护医生这个“弱势群体”,希望制定一些针对医生的保护措施甚至法律法规,那么,人们也完全可以提出把老师、官员、拆迁户、女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因为杀师、杀官、杀拆迁户、杀女大学生的新闻我们听得还少吗?他们是否同样需要一些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寻求保护?

面对“杀医”事件,我们最要反思和改进的是如何防范任何“杀人”行为,唯有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无论职业分工,才会随着法治的健全、社会的进步而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李蓬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