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反转”事件才能治得了“舆论偏见”?
2016-05-11 13:57:20 来源:汉网

徐州男子刘永伟的右肾失踪调查报告出来了。综合第三方检查结果和专家组意见,刘永伟术后右肾存在,目前呈现为外伤性移位、变形、萎缩。随着“剧情”的反转,前一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的手术过后右肾神秘失踪的报道,被狠狠的打了一巴掌。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热点新闻事实反转。安徽利辛女子因“见义勇为救小女孩”被恶犬咬成重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孟瑞鹏因跳湖施救溺亡,上海女子嫌弃江西乡下男友家饭菜要分手招致网络骂声一片,这些或真或假,或故意炒作或报道失实的新闻,曾经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但是反转之后的结果却让人觉得骨鲠在喉。

网络时代给新闻的传播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也裹挟了以偏概全的可能。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让人们往往以刻板化的社会印象来提前判断事件主体的是非对错,看到老人跌倒的新闻就觉得是“碰瓷”,看到城管就觉得是“暴力执法”,在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舆论场里,符号标签式传播会被很多人采用,往往得出片面的判断结果。

个体的认识有偏差是正常现象,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和权力。但是新闻媒体不一样,作为信息传播的一方,新闻媒体与记者都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来报道事实真相,要做真相的“搬运工”而不是单纯为了提高点击率、吸睛度而做新闻的“加工员”。很多新闻事件在刚刚发生的时候,真相并不会一下子全部呈现出来,这时候当事人的态度往往会引导大众舆论的导向,影响人们的判断,这就需要媒体不断挖掘和官方的调查,不被事件当事人或者社会大众的舆论期望所“绑架”,呈现出清晰的事实真相。

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都会有不同的诉求,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但是,成为新闻当事人甚至成为热点新闻当事人,并不意味着可以占据舆论的主导,并不意味着可以以媒体之力作为解决问题最有利的“尖锐之矛”,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用社会公众的舆论之力去抹黑甚至攻击另外的人或群体。新闻媒体给了我们反映问题的途径,但是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让自己的诉求湮没在万千舆论之中,最好的方法还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部门,求助于法律,求助于最具公信力的政府部门。

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弥尔顿所描绘的“观点的自我修正”总是姗姗来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事实真相的探求者,保持公正公平之心,希望每一次新闻反转都能够引起更多的思考,从而修正我们社会舆论和媒体导向,开启事实真相传播的征途,引发人们的思考。(孔令晶)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