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疫苗案倒逼监管“常态化”
2016-05-19 09:28:17 来源:汉网

近日,有家长举报重庆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疑似给孩子注射假疫苗,相关部门连夜展开调查后于5月16日公布调查结果。经查,该社区中心所进疫苗来源和运输储存均符合规范,但护士存在不入账、不开发票,不如实填写相关记录等情况,4人已被刑拘。(5月17日《法制晚报》)

日前,重庆市民反映该市第六人民医院花园路街道社区医院接种疫苗被“调包”,引起社会关注和网民热议。对此,重庆联合调查组连夜展开调查,查实该社区中心所进疫苗来源和运输储存均符合规范,纾解了家长对疫苗质量问题“条件反射式”的担忧。然而,彭某在内的4人存在做假账、谋私利等情况,又让此事引发的风波甚嚣尘上。

或许是山东疫苗事件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尽,即便重庆疫苗案中的疫苗质量没有问题,如同惊弓之鸟的家长也是心有余悸。毕竟疫苗不是小事,关切的是孩子的健康问题。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纰漏。即便涉事疫苗的来源、运输和储存都合乎规范,也不等同于疫苗接种就符合规范。审查不起的“账本”,对不上号的数据,就足以说明家长和公众的质疑并非多虑。

虽然公安机关已经依法对包括彭某在内的4人予以刑事拘留,这起案件并不能就此“完结”。因“五联”疫苗属于自费疫苗,4人于是投机倒把,见财起意,为了逃避检查,于是串通一气,弄虚作假,欺瞒公众,从中谋取不义之财,可谓心怀鬼胎,胆大妄为。罔顾前车之鉴,依旧心存侥幸,重蹈覆辙是必然的结局。他们打疫苗的“主意”固然可恨,但其中暴露出的监管疏漏也可见一斑。

在这起事件中,不少受访家长都对涉事护士彭某的印象是“脾气大,态度差”。“白衣天使”该有的姿态在哪里?若非“针管被污染了”,若非家长对“疫苗真伪”及时提出质疑,“护士把现金拿到桌子下挡着视线点钱”的违规现象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又会有多少对其满心怨愤的市民蒙受利益损失?只要涉事人员“不愿收手”,违规行为与监管漏洞,恐怕一时之间依旧是潜藏暗滋,难以示众。

诚然,无论事后对涉事人员处以多么严厉的惩罚,对于已经造成的危害往往无济于事。与其亡羊补牢,倒不如曲突徙薪。《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何不在日常监管中纵深监察,下足功夫,防范于未然?对此,涉事人员是主犯没错,但不可否认,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也是既定事实。敲一次警钟,就做一次“检讨”,弥补不足,等到“烟消云散”,再又“故态复萌”,永远只能是恶性循环,更加会逐渐消解公众的信任与期待。

没有彻查就难让疑者服膺。对于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引以为鉴,举一反三。不止要对重庆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专项整顿,更要对所有预防接种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平复公众的不安情绪,需要的是监管部门客观、权威、透明、及时的调查与回应。类似的举报,既有对客观现实状况的质疑,也凸显出医护人员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信任缺失。医患关系不能埋下怨恨的种子,否则更容易出现彼此之间的信任链条受损。而这一链条重修于好之前,急需从根本上扭转“间歇式”的监管不力,实现监管“常态化”。(磊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