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预测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我国居民出游意愿高涨。四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为79.2%,这其中有55.5%的居民选择国庆期间出游。预计国庆长假期间旅游市场接待5.89亿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收入4781.8亿元,同比增长13.5%。(9月26日 新华网)
国庆假期将至,各大景区又将迎来旅游高峰期。但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却也常伴左右,屡见不鲜。正如刚刚过去不久的中秋小长假,有人在景观石上“任性涂鸦”;有人因误机直接闯入机场控制区,用“生命”拦飞机;有人因酒驾被拘而不能和家人相聚……可见,文明出游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不能忽视,居民出游放松身心是好,但也需拘“小节”,文明出游。
其实对于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是有法可依的。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10月就出台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倡导游客应文明出行。2013年4月2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13条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今年5月,国家旅游局修订《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国游客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
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对游客的行为重“权利”、轻“义务”,一些规章制度仍然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像《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自实施以来,有22人被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与数亿人次的游客相比,给人以“少数人受到惩罚”的感觉,震慑力不强。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明细化,形成切切实实的“硬约束”。“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文明出游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法律制约和游客自律相结合,“软硬兼施”,而游客自律起主要作用。文明出游关键在于人心,需要游客身体力行,做“文明出游人”。“勿以恶小而为之”,节假日出游放松身心是好,但不能建立在破坏公共环境和社会秩序之上。游客应提高文明出游意识,增强文化和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文明出游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希望大家在用眼去发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致远时,也看看身边有没有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身体去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心旷神怡时,也顺手捡起遗落在地上的垃圾;在用心去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壮志时,也请将文明出游意识挂心间。从点滴做起,从拘“小节”做起,让我们的国庆假期快乐与文明相伴!(孙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