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华之死,暴力伤医的现实拷问
2016-10-09 09:06:36 来源:汉网

因为曾经“交代病情”,山东莱芜的儿科医生李宝华被患者家属“记住”,并因此致祸。10月3日上午,刚刚值完夜班的儿科医生李宝华被患者家属持刀砍伤,并于当天下午宣告不治身亡。当地公安通报称,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目前,警方已就此事成立专案组调查。(10月6日 中国新闻网)

十月国庆,沉寂的舆论被李宝华医生的死亡彻底打破,悲伤的暗流正在涌动。医生同行在集会悼念,网友在悲愤的声援,无疑,“暴力伤医”这一让人熟悉而又厌恶的话题,又一次冲击着公众心理的底线,引发悲鸣。这悲鸣源于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一份惊怕,不满医患信任的解体,医患矛盾的激化,惊怕同样的悲剧重演,在身边甚至是自己身上。因此,李宝华事件,“暴力伤医”之痛的现实是无法逃避的,必须直面,并接受社会的拷问。

在“暴力伤医”中,个案的惨烈是群体恐慌和焦虑的直接诱因。要想平息恐慌,缓解焦虑,给公众心安,并且还要李宝华医生一个公道,就得先从这一个案的具体情况去剥丝抽茧,一层层梳理,去发现存在的漏洞。这样,现阶段“暴力伤医”的真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现实的拷问也有章可寻。

确实,“暴力伤医”的存在有着深刻而又复杂的社会原因,大方面,畸形的医药养医体制,将医生逼进了“不仁不义”之地,这是导致“暴力伤医”的制度根源。小方面,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欠缺平等对话的地位,有效的沟通不畅,温暖的关怀缺乏。大方面的改变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不得,那小方面呢?改变与否只是医院的态度问题。

就李宝华事件的悲惨结局来看,除非是犯罪嫌疑人有精神方面问题,否则,有温度的合理的沟通缺乏,或是怨恨积累的潜在原因。这样的情况会直接加重医患的信任危机,让犯罪嫌疑人感受到的冷漠多于温暖,进而酿造悲剧。所以说,医院方面对待医患矛盾的自身规范需要现实拷问,这实际上也是对“暴力伤医”苗头的放纵。

至于对“暴力伤医”的整治,从其存在的十几年来,确实从不缺乏。尤其是近年来,医院安全的制度防范在逐渐升级,以及对医疗秩序的法律规制,特别是在2015年8月,“医闹”也正式入刑。整治的步伐在前进这没错,整治的过程是一种探索调整的状态,这种情形下,还会发生“暴力伤医”,也有一定的可理解性。但如果发生的事件超出了探索调整状态的底线,是对其具体内容的对抗,那这整治步伐的具体落实细节是不是也该接受拷问了?而李宝华事件就属于这样的事件。

安全的制度防范以及法律的规制在实际细节中的具体展现,是整治“暴力伤医”的最实在的点。但在现实中我们好心并看不到这一点,至少在李宝华事件中看不到。回到事件本身,据报道,犯罪嫌疑人在行凶前,有一年的时间多次到医院闹事,威胁恐吓甚至打砸医院。试问,这一年里医院对于“暴力伤医”事件的安全制度防范在哪里?科学的处置流程又在哪里?难道保护是空谈,漠视才是实情?再说说,法律的规制,其最重要的在于执法的落实。犯罪嫌疑人多次闹事打砸医院,每一个行为都理应牵动执法部门的神经,可现实呢?闹事持续一年,以杀人收尾,执法部门的依法规制又在何地?

而今,李宝华已经走了,其留下“暴力伤医”的痛楚还没有消解,其显现的真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公众。即使我们整治“暴力伤医”的大方向再怎么对,再怎么“零容忍”,可如果具体的医院和执法部门都以冷漠对待,不去具体践行,那整治就还是一句空谈。不去针对性的改变,那一个李宝华倒下,还会有下一个,公众的恐慌和焦虑也只会持续,这也是“暴力伤医”在现阶段的表征。(王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