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质量“双标准”:既是督促又是导向
2016-11-02 09:09:05 来源:汉网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颁布实施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中国青年报10月30日)

过去,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可以说是“校标”,高校在遵照国家专业课程标准的前提之下,根据本校实际安排课程、命题出卷、考评结业。各校标准不一,国家无法以教育质量审核高校,企业难以按结业成绩选用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不仅是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督促,更是给全社会选用高校毕业生树立一个标杆,明确一个导向。

我国高校的评价体制存在一定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论文、实验、成果等剥离了研究教学教法的内生动力,偏离了大学育人树德的根本宗旨。人才标准改革将涉及92个本科专业,在教育教学的考评上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将引导众多高校增加教学权重、鼓励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使大学课堂由枯燥乏味走向生动活泼。

为全社会选用有学青年统一了标准。同样的专业,不同的命题,反映出本校学生的专业水平,但缺少各高校间横向比较的价值。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唯名校是从,不能“任人唯贤”。人才培养国家标准使得全国各高校同专业的学生有了平等的竞技平台,在统一专业标准的考评之上,各用人单位可以更加直观便利的选用人才。

为高校学子构筑人生梦提供了方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主要靠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时间充足、娱乐方式多样,无忧无虑的同时也让许多青年陷入迷茫,无法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浪费了人生中最美好也最宝贵的时光。人才培养国家标准的出台,将作为高校学子的考评依据,既有动力也有压力,精益求精就有可能领跑榜单,证明自己,沉迷娱乐肯定排名垫底,就业艰难。

当然,人才培养国家标准要真正发挥作用,务须注意两点:一是对于每个学科的标准要细致、专业,让学校、老师和学生根据标准可以切实增进业务、增长学识;二是标准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平,为高校改革和单位用人提供有力依据,不然流于形式,只会变成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又一重负担。

同时,也应该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自评体系、第三方机构评价体系和转自个认证体系,与人才培养国家标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全方位、立体式为社会选用人才提供依据,为高校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高校学子构筑“人生梦”增长内生动力。(于海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