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勾结卖地拆迁”背后的是与非
2016-12-27 17:40:03 来源:汉网

近日,河南省汝州市百余座汉墓遭房地产开发破坏,引起社会关注。记者调查了解到,汝州市综合性文化广场项目是汝州市的重点工程,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在有关方面的纵容下,项目变成了房地产开发,施工方将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汉墓葬夷为平地。(12月26日 北京青年报)

多年来拆迁问题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而且与其它问题不同,这一问题的热度从未退散过。当然这是由于我国尖锐的人地矛盾造成的,彻底解决几乎不可能,大家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现阶段公益性质的拆迁(如修路、建学校等工程)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即使有钉子户出现,也不会得到舆论的支持。真正会闹得沸沸扬扬的,都是商品房工程的拆迁问题,政府为了财政收入卖地,开发商为了商业效益拆迁,这种前提下拆迁费少了会引发矛盾几乎是必然的,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违法卖地行为也加剧了这种矛盾。而汝州市政府拆古墓的行为并不是什么个案,许多地方政府都存在把一些具有长远价值的土地用作商品房建设的不当行为。

那么为什么中国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商品房工程,并不惜为此搞一些违法强拆的活动,伤害到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少长远利益呢?原因很简单,迄今为止,大部分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依然是土地出让,甚至在今年9月份还出现过一次土地出让金占政府总收入9成的小高峰出现,而土地出让的最主要用途自然是建设商品房了。至于被舆论所不齿的“建了不到十年的房子推倒建”和“推倒文物建房”还真不关开发商的事,纯粹就是地方政府想把热门土地再卖一次获得财政收入而已。

那又为什么这种很不合理的主要财政收入方式可以在中国大面积存在,还延续了十几年呢?也很简单:因为这些地方政府缺乏其它的财政收入方式,只能靠卖地来维持开销。众所周知,除了卖地之外,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方式还剩下国企利润和税收两种。但自从改革开放后,地方国企大范围的进行了改制或自我倒闭,许多地方已经没有了国企,即使有,其自负盈亏的形式也无法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最后是税收,按理来说,一个国家以税收最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方式才是最正确的做法,但中国现阶段存在的两大问题使得税收变成了一个老大难的工作,难以成为财政收入的主力。第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国常年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所以对私有经济的税收体系迄今为止都很不完善,瞒报漏报几乎已经成为了常态,税务部门自己也很难查证许多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具体营业额,更不用说一些非实体行业的隐性收入了。网购这一新兴营销方式更是成为了税务部门的噩梦。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税务部门每年的税收更是可以用可怜来形容。第二个问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更热衷于招商引资来增加当地经济总量,而为了更好的吸引投资,税收优惠是必备项目,政府甚至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加剧财政负担。所以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税收都是象征性的也是一件正常的事了。

因此虽然就一般人看来政府胡乱卖地是腐败的表现,但究其本质来看,还是财政制度不完善惹的祸。当今的地方政府可以说已经相当惧怕社会舆论的质疑和反对声音了,制定政策方案时都会尽量避免引发“众怒”。但唯独在卖地这一问题上,可以说是义无反顾的进行着,就是没钱闹的。不仅是乱拆乱卖这一项,其它如景区收费、制定消费这种被舆论斥之为“与民争利”的行为,也都是为了多一些财政收入才进行的,至于是否涉及腐败还真不一定。在税收无法支撑政府财政支出,社会福利要求却一年比一年高的情况下,政府“圈地”可以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要知道吧北欧那些高福利又不卖地的国家,税收都是极重的,不像在中国大部分人甚至感受不到税收的存在。

政府靠卖地维持基本财政运作的确是巨大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才能实现社会良性发展这一点也是大家的共识。虽然说彻底解决之道是完善税收制度,实现财政收支常态化;但这涉及到平衡地区发展和电子计税制度等多方面的改进,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无法缓解眼下的矛盾。那么又如何解决当下的征地矛盾问题呢?既然卖地暂时无法停止,那就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才能解决卖地引发的社会问题:第一,加快实现财政公开化的进程,让一般民众看到、看懂政府机关的收入来源、收入金额、支出方式、支出总量等财政信息,从而了解到卖地的必要性,从心理上接受这一行为,而不是一味的抵制,现阶段征地矛盾的最大成因就是一般民众普遍认为政府卖地是处于腐败目的,只要让老百姓了解政府买卖土地的目的,就能有效减少此类问题。第二,守住底线,买卖商品房用地不能做出非法占用耕地、破坏文物等伤害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做好搬迁补偿工作,方法上得体也是减少矛盾的重要因素。(老司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