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有媒体记者全面走访调查了宠物墓园这一灰色产业链。调查显示,目前宠物墓园数量激增,超过95%的宠物遗体采用土葬,墓地豪华装修超万元,且大型宠物需另打制棺材。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一年就有30多万只宠物遗体待处理,宠物安葬生意越来越火,然而只有极少数的宠物墓园具有小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资质,在这方面的监管上还有很多“灰色地带”(2017年3月30日 《北京青年报》)
宠物墓园的悄然兴起说明社会有需求,宠物遗体的处理是个空白。高价宠物墓地引发舆论“洪流”,折射出公众“人不如宠物”的失落感,暴露出政府部门监管缺位。要平息“安葬洪流”,抚慰逝主心灵,关键要厘清三个问题。一是宠物墓园是与人争地吗?二是宠物安葬背后的心里需求;三是宠物遗体如何处理?
城市公墓用地已然不够,天价墓地让公众直呼“死不起”,致使有些家庭不得已而选择其他丧葬方式。可宠物居然拥有自己的墓地,这样的反差放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是舆论一边倒反感宠物墓园的原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倡导人的安葬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倡导树藏、海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降解材料的安葬方式。人的安葬尚是如此,豪华宠物墓地显然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但宠物墓园绝不只是与人争地,浪费土地资源这么简单,因为它有一定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将其还原到现实语境中来考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将宠物作为一种情感寄托的载体,很多饲主将宠物视作家庭成员。在这个相信了几千年“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国家,墓园作为逝去宠物“居住”的地方,视宠物为子女的爱宠人士自然对墓地要求高于常人。而当下我国对小动物尸体的处理办法不能满足爱宠人士的心里需求,直接导致了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宠物墓园兴起。
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不得随意处置”,但没有说明如何处理,且很多地区也没有具体法规指定负责处理动物尸体的部门或机构,饲主如果不将宠物遗体埋入宠物墓园,就只能丢弃在垃圾箱。即使有少数地区建立了动物尸体收集暂存点,由环卫运营公司集中清运和无害化处理,也是将宠物遗体与病死的家禽、牲畜集中焚化或填埋。理性上这没有错,但情感上却难以被爱宠人士接受。
宠物养与不养、葬与不葬、祭与不祭是公民的自由,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照顾宠物主情感的考虑,宠物墓园不能一刀切取缔,而应该规范于监管之下,合理建园、科学埋葬。政府要尽快出台宠物殡葬的相关法律,完善宠物殡葬设施,更要有效引导和转变人们的丧葬观念,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人们“死不起”和宠物“没地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文/陈永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