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耐心和智慧让贫困彻底成为历史
2017-09-18 10:09:34 来源:汉网

9月15日《四川日报》一篇报道讲述了四个贫困家庭摘掉“贫困帽”过上好日子的故事。四个故事的主人翁来自四川四个不同的地方,境况不同,困难不同,脱贫的方式也不同。脱贫不仅要用“绣花”功夫,具备充分的细心和耐心,而且要用智慧。扶贫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时间见证了努力。

宜宾市的罗天华家曾经住的是危房,下雨漏雨,不好储存肥料,饮水存在很大问题,交通不便导致家里种植的茵红李无法顺利运到山外销售。今年罗天华家搬了家,盖了敞亮的新房,临近公路交通便利,漏雨问题解决了,可以囤肥不怕淋湿了,村里修了水窖,饮水问题解决了。像罗天华家一样通过搬迁和危房改造解决住房问题的贫困户有不少,修建水窖造福了很多人家,扶贫工作没有装样子,有的放矢、招招见效,扶贫工作者的工作仔细透彻,换来了罗天华家茵红李的好销量,点燃了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阿坝州的门吉家曾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严重不讲卫生,一家人换上结核病反反复复难以治愈,经济也非常困难。扶贫工作者发现问题的症结出现在生活习惯上,所以一家人在医院把病治好了之后,还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否则永远都困在结核病的泥潭里。政府补贴给门吉家修了新房,在扶贫工作者的监督下,曾经的“邋遢大王”完全变了样,好习惯让门吉家从此摆脱结核病的梦魇。一味的物质扶贫治标不治本,唯有把准脉,找准病根,才能真正的和过去贫困的模样告别。

南充市的汪学超曾是村里27户贫困户之一,如今种了果树、养了家禽,每样都能带来不错的收入,同时还是当地产业园的股东之一,成功脱贫的同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扶贫工作者做了详细的调查,因户施策,引导贫困户发展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四小产业”,不仅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而且让贫困户入股产业园、购买产业保险,解决产业后顾之忧。充分利用贫困户房前屋后、耕地坡地,没有一处闲置,全部被产业覆盖,致富的基础打得又牢又稳。扶贫不仅要扶着贫困户从贫困中站起来,还要扶着他们学会向前行走,最终试着放手让他们大踏步向前奔跑,这才算完成扶贫的使命。

乐山市的尹成英曾经因为给罹患癌症的丈夫治病花了不少钱,女儿又在读书,日子过得很艰难,如今月收入从900变成2200左右,增长了近70%。尹成英是当地一项“劳动收入奖励计划”的反贫困实验的首批加入者之一,实验以奖代补,对低收入家庭的劳动所得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鼓励贫困户通过劳动来增加收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实验效果显著,已经准备正式推向农村。扶贫工作者用理论为向导,科研数据为支撑,创造了扶贫新方式。扶贫不是仅仅解决眼前的问题,让贫困户从坐等救济转变为主动致富,从精神上摆脱贫困,才能斩断穷根。所谓扶贫先扶志,难在扶志。有了走出贫困的骨气,再有了走向美好的道路,就一定能到达幸福的目的地。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照进黑暗的光明;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绝望时不知未来在何处;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闭塞落后而不自知的麻木。扶贫工作就是给身处黑暗的人带去光明,给罹陷绝望的人指引方向,给闭塞落后的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笔者想对扶贫工作者说,你们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也想对仍旧处于贫困中的人说,坚信你们有拥抱幸福的可能。(未遮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