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脚是父亲踹的。
14岁的小金从正在行驶的三轮车上摔了下去,一头撞上了地。漆黑一片的隧道里,他抱着自己的头,哇哇地叫喊起来。
“疼,脑袋就像一坨面碎成了粉。”小金闭着眼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当时,他蜷缩在地上,看着父母围在自己身边,指指点点,又大声和一瘸一拐的三轮车夫嚷嚷。平日里在五金厂干脏活的父母气势汹汹,这些三轮车夫多是中老年残疾人,没有载客营运证,最怕的就是事故和报警。
赔偿谈妥了,小金颤抖着站了起来。
这一次“碰瓷”算是“成功”了。
这个14岁少年的腿、手臂、背和后脑勺留着结痂的新旧不一的痕迹,有的是在台州留下的,有的是在宁波。从去年8月到今年10月,小金卷进了父母策划的这门“生意”。这对从四川山区来到浙江务工的夫妻,带着一双儿女,奔波于浙江多地,一次次地强迫儿子在三轮车拐弯或快速行驶时摔出。(2017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碰瓷,原属北京方言,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街头骗术。最初是指一些人在出售瓷器时暗做手脚,致使路过的人一碰就碎或者没碰就碎,然后借以敲诈。“碰瓷”现象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流传,不断演化。如今一些人竟把它当成了发家致富的“工作”,他们叫“专业碰瓷党”。
如今的“碰瓷”者更为狠毒,用身体或骑自行车碰撞汽车,纠缠没完。随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碰撞机动车负全责”硬性规定的出台,让众多车主会越来越多的遇到“碰瓷”事件。大多数车主为了减少麻烦,即使明知被“坑”也会因为存在举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麻烦和耽误时间等,不愿意报警,就由着“碰瓷”者狮子大开口,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公安机关收集其犯罪证据,即使抓住了嫌疑人也会因为找不到受害人而不使案件不了了之,这让犯罪分子作起案来屡屡得手。
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对碰瓷现象的打击和防范对策,大力开展碰瓷交通肇事诈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碰瓷”现象的典型案例,揭露肇事者实施故意交通肇事诈骗的惯用手段提高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防范和自觉守法意识,并对不法份子起到震慑作用。努力提高事故民警的现场勘查技术手段,以较好的识破碰瓷现象,将碰瓷现象扼杀在萌芽中。严惩碰瓷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涉嫌碰瓷交通事故实施诈骗的时候,要及时、全面的收集和固定证据,对查清碰瓷事实后,联合派出所一同处置,严惩碰瓷人,以起到威慑、警示作用。
相信,通过以上的措施,一定可以从思想上、行动上使碰瓷事件减少,还社会以安宁,还公民以公道,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车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