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老今年84岁,已经退休20多年,原本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资深教授。不过,他不愿意就此放下珍爱一生的教鞭,退休后反聘到竺可桢学院,继续上课至2008年。今年10月份,蒋克铸向学校提出,希望能够再度走上讲台,向学生分享他积累了一生的宝贵知识。理由是,“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来,这是最大的遗憾。”(2017年12月17日 新华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古至今,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头发花白的蒋老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并一丝不苟地书写板书。对于站着讲课,他甚至有些“倔强”,说:“站着上课,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他说,“我们每一个老教授都有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应该传承下去。我也想像孔夫子一样周游六国,把毕生所学都传给年轻人。虽然有学生觉得我严格,但只要还有一两个学生愿意听我的课,我就要一直讲下去。”这些恰恰体现出的就是专注、专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到工匠精神,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各类技能大赛中的能工巧匠以及世界著名的“大国工匠”,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手艺人”身体力行的体现着工匠精神:是路边风餐露宿的修鞋匠、是街头手艺精湛的糖人王、也是84岁教授站3小时上课,想把知识倾囊相送的蒋老。
工作是一种修行,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就是工匠,其实,爱岗敬业只是最浅层次的一方面,每天完成工作任务、按时上下班、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都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而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着这个社会的气质,他们不把工作当成自己赚钱的工具,而是坚定不移的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蒋老在老伴的墓边为自己留了一块空碑,现在已经篆刻好了墓志铭。“我造物,故我在;我育人,故我在;我创思,故我在。这是我给自己写的墓志铭,这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应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是每位工匠所拥有的。凝神专一的瑞士钟表匠,熟知每个零件的构造、了解每颗螺丝的规格,才有了今日畅销世界的瑞士表。日本武士刀的制作也是工匠精神的典范,夜以继日的淬炼、不停的打磨,不是不知疲惫,而是难割难舍,最终锋利无比。
我们要以蒋克铸老师为榜样,用工匠精神教书育人,也让凝神专一的精神延伸到每个行业、每个岗位。
刚刚结束的十九大会议在文化层面再次提到了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将工匠精神上升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从而成为一种辨识度极高的国际竞争力。社会和学校应大力宣传蒋老师的事迹、宣传工匠精神,营造向工匠精神学习的文化氛围,让坚定、踏实、专注、专业成为每个人工作的准则。我们每个人在爱岗敬业的同时,要培养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感情,只有热爱,才能专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对每个任务都能精心打磨,做到极致。(纪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