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善的种子 让梦想起航 他们和她们:都因此变得更好
2018-07-23 12:11:04 来源:汉网

传播善的种子 让梦想起航

他们和她们:都因此变得更好

20年来,有一些学生,因为从本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中得到支持,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一些捐赠者和爱心企业,多年来持续帮助这些孩子,不仅将公益慈善行为慢慢变成了习惯,还向更多人播下了爱心的种子。今天,当我们回头看会发现,虽然,有的家庭、有的大学生还暂时处于困顿之中,但通过“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和希望工程系列活动的帮助,会传递出一种力量,帮助他们继续向前行。

她们,因受助人生发生巨大转变

陈春丽:

亲人相继离世,从孤儿到医生

36岁的陈春丽是十堰太和医院的一名医生,但在18年前,即将高考的她,遭遇一家四口亲人相继离世,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苦难。

“12岁时,姐姐离开了我们,一年多后,母亲也生病去世了。”此时,陈春丽正在房县老家上初中,依靠着大她10多岁的哥哥和年老父亲的支持,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本以为家庭的不幸会就此终结,但没料到,高一时,陈春丽的父亲又突然撒手人寰。“哥哥虽然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经济条件也并不宽裕,但还是尽力资助我上学,并经常鼓励我,希望我将来能够当一名医生。”

谈到哥哥,之前一直压抑着情绪的陈春丽终究忍不住哭了。“高考前,在一次意外中,哥哥也永远离开了我。”

高三一整年,陈春丽虽然得到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资助,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但她始终难以走出哥哥离世的悲痛,亲戚和邻居担心她出意外,曾一度安排人每天轮流陪着她。

当年的高考结果自然不理想。为了不辜负哥哥对她的期望,陈春丽选择了复读。第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部)。

陈春丽说,通过助学行动的帮助,她没有再为学费发过愁。

对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人,陈春丽从心底里感激。高三时,华中师范大学有一个大学生心理社团,整整和她通了一年的信,“很多说不出来的痛苦,我都在信里说给他们听,他们会回信开导我。”还有一位通过本报活动一直资助陈春丽的老奶奶,上大学时还经常给她做饭吃。“是在所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才有了现在的我。”

彭格格:

2000元助学金成为梦想起点

去年,彭格格以606分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翻译专业。离开家时,她包里装着来自本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的2000元助学金。

对彭格格来说,这2000元钱,是父母和她对未来梦想的起点。

因为父母身体不好丧失劳动能力,彭格格家一直靠低保生活。2006年,父亲彭显峰查出有尿毒症,后来母亲也患重病,家庭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去年高考后,彭格格拿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欣喜之余也犯了愁: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但生活费从哪里来?

“当时,我们家的一位邻居拿来了武汉晚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的启动消息,建议我们申请。”彭格格试着按照要求发送了自己的资料,很快得到了帮助。

这笔钱帮助彭格格度过了大学生活最艰难的头两个月。此后,她积极利用节假日做了几份兼职,自食其力。彭格格成绩优秀,担任院系学生会委员,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去少儿图书馆和老人院等地方做义工。“可能有人觉得2000元钱并不是个很大的数目,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受到社会的帮助,这份恩情让人温暖,也促使我用行动回报他人。”彭格格说。

彭格格的顺利入学,给这个困顿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鼓舞。现在,彭显峰和妻子最关心女儿的身体,每周会发微信叮嘱她好好吃饭,早点睡觉。另外,他们对女儿的未来也有设想:“她想将来考研究生当一名外交官,我们希望她最好还能读一个金融专业的双学位。”

他们,播下时刻传播善心的种子

冯先生:

希望有机会建一所希望小学

持续给本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及希望工程捐款助学的武汉市民冯先生,每年都会捐赠几千元钱不等,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他不愿意透露姓名和具体工作,只说自己是从事快速消费品销售市场的管理工作,“具体哪个品牌,哪个单位就不说了吧,一说了大家就都知道了。”

冯先生参与捐资助学源自于十多年前看到本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及山区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些报道。“往大了说,能够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帮助国家民族兴旺,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资助他们的学习;小的方面就是与人为善。”冯先生说,除了妻子,他身边的亲戚和朋友都不知道自己捐款的事情,每次汇出一笔钱,妻子问起来,他只用说一句“我做好人好事去了”,妻子就会了然于心。

关于捐资助学,冯先生一直有自己的看法。按照以往的做法,受助孩子和捐赠人之间会保持经常的联系,一来是鼓励孩子有感恩之心,二来也是保证捐款人的钱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但冯先生并未要求他资助的孩子和自己联系,甚至连钱捐赠给谁也不问。一个原因是出于对本报活动和希望工程的信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想因此给孩子造成压力。”“接受捐款的学生中,可能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对孩子自己来说,我们能帮一个是一个。”

冯先生说,他一直有个目标,想捐赠一所希望小学,但因为工作忙,这个目标一直未能实现,但他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播爱心的队伍中来。“十多年来,我的初心没有变,也觉得,坚持做这件小小的善行方向是对的。”

钟老师:

84岁高龄退休教师捐资助学26年

84岁的钟老师是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一名退休教授,也是我们采访到的捐赠人中年纪最长的一位,她耳不聋眼不花,身体还很硬朗,记者来到她家采访时,她正从超市买回了鸡腿腌制好,准备中午蒸一蒸和老伴一起吃。

钟老师坚持捐资助学20多年,很多受到资助的孩子给钟老师写信,这些信连同每次捐款的发票,厚厚的一叠全部被她保存在一个大盒子里。初中生小斌(化名)在信中说,“因为有您和很多人对我们家庭的关心,以后一定要努力拼搏,争取在各方面取得好的成绩。”

不吝啬对孩子们上学进行资助,但对自己,钟老师却非常节省。超市买鸡蛋用的网兜,要一直继续使用到破为止;40多年前买的一件中长大衣,今年上半年还在穿;家里的3把拖把,都是老伴用铁丝和旧衣服做的。

在钟老师教过的学生眼中,她是一位有大爱的老师。前不久,她曾经的一名学生从外地给老师快递了一份土特产,回忆在学校读书时,每年过年都被邀请到钟老师家里包饺子,自己没有过冬的大衣,钟老师立刻从当时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里,拿出一半给他买衣服和鞋袜。学生在信中感慨:“这么多年,老师一直都没有变,一直发自内心地疼爱着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在钟老师的影响下,这个学生自己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每年坚持给其他的学生捐款助学。他说,自己也要对得起老师当年的那些付出,将这种大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记者陈玲

通讯员易建新 唐婧妮 吴静 据长江公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