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钟磬如)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精华,而生死哲学又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华。昨天下午,东南大学教授陈怡登上武汉“名家论坛”再讲庄子,通过庄子名篇《大宗师》看庄子的生死观。
死生为大事,自古令人烦。对于死亡,古今中外的学者有自己的看法。法国作家加缪的观点颇为豁达,他认为对尚未克服死亡恐惧感的人,是无自由可言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认为死在中国人心里没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造成过于看重现实、只顾眼前的极端可怕的流弊。
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而如何对待死亡决定了如何对待生命。“庄子的生死观就是善死善生的真人境界。”他在《大宗师》的开篇就提出了“真人”概念。真人的本质是知天道,用天道养人道,达到天人合一。
篇名中,“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是指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合一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
那么何谓“真人”呢?庄子认为,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士人的信赖。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慄,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才能像这样。
庄子在《大宗师》的8个故事中对生死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如何学道,如何以“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的态度对待生死,如何忘却仁义。这种“死生一如,善生善死”的生死观,也是告诉人们做到生而无愧,死而无憾。
东南大学教授陈怡
名家论坛
记者熊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