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
在一片吐槽、调侃、非议乃至担忧声中,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终于结束了。电视前的我们免不了长出一口气:还好没出什么岔子。
2008年后任何一个城市的奥运开幕式,都不可避免地被我们拿来与当年的鸟巢进行比较。有朋自远方来,用一场最盛大的仪式欢迎大家,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里约的开幕式热闹归热闹,却依然透着那么点“寒碜”。
在国家发展蒸蒸日上的今天,我们真的还需要用这样的比较增添优越感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短板,国民观念和生活态度截然不同。我们对巴西无处不在的懒散风气和糟糕的治安难以接受。但巴西人也不习惯经济发展下的快节奏生活。正如那个渔夫和富翁之间的笑话,如果生来已经坐拥阳光、海滩的乐土,继续奔波忙碌又是为了什么?
这不分优劣高下,只关乎对生活的选择。看看那位央视的巴西女嘉宾在开幕式后激动得声带哽咽,就知道对于巴西人民来说,这场开幕式已经做到极致,更击中了所有巴西人的内心。他们的自豪,一点不亚于2008年时的我们。
所有的奥运开幕式,都被东道主当成一次展示本国历史文化的最好机会。这届开幕式,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点似有似无的克制。主办方不仅将国民最为热衷的足球元素淡化到最小,就连主火炬手都没有选择功成名就的奥运冠军。个中原因,远不是“囊中羞涩”能够简单概括的。
巴西人将眼光扩展到环保、难民这样的宏大主题,力图表达对掠夺自然、环境恶化的反思。主火炬手利马身上顾拜旦奖章的光辉,也成了比成绩、金牌更值得看重的东西。种种内涵,恰恰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契合和致敬。
那么,还有什么好比的呢?巴西人已经用满场的桑巴女郎,为全世界的看客们拿出了最好的答案:不如跳舞。
里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