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运送红军的渡口架起了大桥
2016-08-28 16:08:00 来源:武汉晚报

告别磅礴乌蒙山,开始水拍金沙江。

我们在贵州的黔东南到黔北、黔西地区马不停蹄连续踏访11天后,7月1日早上连续行军6小时,赶到距离昆明200多公里的云南禄劝县金沙江著名的皎平渡口,寻找刘伯承元帅不费一枪一弹、占领皎平渡口的神奇;寻找皎平渡口的37名英雄老船工是如何用7条木船,在7天7夜中,将3万红军安全送到金沙江对面四川会理县的伟大。

出了禄劝县往北走,就是如刀削般的悬崖绝壁,从1690米高的山顶盘山旋转下到皎平渡的金沙江边,花了2个多小时,路面窄小,滑坡体成堆,山上的落石不断,一路非常艰险。

七月的金沙江混浊一片,江水怒吼着、咆哮着奔腾向前。江边的皎平渡村前后都是一千多米高的悬崖绝壁,沿江的村庄建在不到500米宽的金沙江边。

我们在村里见到了81年前帮助红军划船的37个船工之一张朝满的女儿张慧珍,她家就在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馆旁边。中堂的墙上挂着老船工张朝满的照片,他活了94岁。64岁的张慧珍和丈夫裴清陪同我们参观了金沙江边的皎平渡纪念馆后,认真地讲述了父亲和36位船工的往事——

皎平渡口,处在云南禄劝、四川会理交界处,两岸的群众往来全靠江上的渡船,红军主力没来之前,敌军已逼迫当地彝族土司和地主把渡船全部隐藏并封锁渡口,不让红军渡江。刘伯承的先头部队到达后,缴获了敌军一条船,然后又动员我父亲和船工们,将藏匿的木船找回江边。刘伯承元帅亲自动员,让红军战士杀猪买菜款待船工,每天让船工吃6餐饭,付的工钱全是现大洋。

开始渡江时,刘伯承规定,3个船工负责驾一条船,两个人摇桡板(船橹),一个人掌舵,3丈2尺的大叶子船每次渡60人,2丈8尺的二叶子船每次渡40人,不能多,也不能少。皎平渡的金沙江面仅300多米宽,但水流湍急、危险得很,没有经验的红军战士是驾不好船的。整整7天7夜,父亲他们用双手硬是将3万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等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主力已经无影无踪。

父亲从此后照样在金沙江上做船工,解放后种田,做一个普通农民。他在世时,经常有中外人士来我家采访他的事迹,朱德、刘伯承、陈赓、宋任穷、杨得志、张震、张爱萍等红军领导的后人都来过我家。那些年,我家生活十分困难,但父亲从未向政府开口、伸手。父亲后来当选云南省政协委员,也只是去过昆明开会。80年代初,政府开始每月发放8元钱的补贴,到父亲2006年去世时,补贴增加到每月800多元。父亲逢人就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上刻着37名老船工的名字,其中有8个人的名字前面都有“张朝”二字,张慧珍解释,其实他们都是同村的同辈份张家长辈,与父亲都是叔伯兄弟。去年,火箭军政委张海阳上将代表他老红军的父亲到家里慰问我们,送来了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还专门送了一个装满药品的药箱。张上将站在父亲的遗像前三鞠躬。

告别了张慧珍,我们走上1995年通车的皎平渡大桥,想起张慧珍转述的张朝满老人的话:“当年运送红军的船,是移动的桥,如今修好的桥,是不动的船。”真没想到,老船工还有诗人一样的胸怀。我们还了解到,金沙江江边的皎平渡村,盛产云南的小芒果和芭蕉,在外地市场很受欢迎。可是这里即将修大坝建水电站,到那时,皎平渡村和周围的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纪念馆、碑,有可能淹没在库区中,后人再到这里寻访,很难见到皎平渡村,很难见到红军渡过金沙江的旧址了。

特派记者汤华明何晓刚志愿者张凡孙宏红发自云南金沙江皎平渡口

重走

长征路

上汽通用汽车联办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