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新媒体时代,传情达意、寄托思念,何以用家书。电邮、电话、视频,随你表达什么,自有多种方式可以选用。女儿说,写家书,好老土的。
转眼间,女儿小学毕业,考至省会初中。小小年纪一下子与我隔开了300公里的路程。学校不允许带任何通讯工具,他们与家长的联系只有宿舍的一部电话。每天晚上十几分钟的通话时段,8个孩子轮流打,只是匆匆说几句罢了。我对女儿的状态很担忧。
第一次放假,我去看女儿,老师特地和我进行了单独沟通。果不其然,内向胆怯的女儿总是独来独往,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难以适应周遭的环境。那一刻,我忽然就想到了通信,这也许是最无奈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老师很赞同我的意见。一回家,我就着手给女儿写信。信纸我选了小女生喜欢的淡粉色,一角还有漂亮的樱花。信的内容很普通,无非是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信中我附了回信的信纸、邮票、信封,外加几张贴画。
信件寄出,很快就有了回信。女儿第一句就说:“妈妈,张雅萱超喜欢你买的贴画,我送给她了。”她还说,宿舍的同学好奇地传阅了那封信,她们被爸爸的梦话逗乐了。
我和女儿的通信就这样维持着。女儿的来信渐渐洒脱起来。她讲宿舍同学的绰号,讲自己的梦想,俨然一名初中生的样子。通信持续了一个学期,女儿已经完全融入了新的环境。
第二个学期,我依旧选择和女儿通信,但每次都选个主题。这一学期女儿写作水平有了欣喜的进步,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初二,孩子的学业增加,我主动提出减少通信的次数。因为,女儿真的长大了,她要学会支配自己的生活。可是,我相信,我们的那些信件将是女儿青春里一抹珍贵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