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天的武汉,慢慢显露出秋天的特征:中午骄阳似火,气温也如夏天一样,时不时窜到30度以上,但一到晚上,就会明显感到凉爽,晚上睡觉时还要盖上薄被。对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的秋天,慢阻肺病人如何维持稳定,为接踵而至的冬天打好基础呢?记者采访了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张建初。
张教授特别擅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长期管理及诊治,而慢阻肺的危害堪比高血压、糖尿病。他介绍,慢阻肺目前发病率高,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达9%-10%,是全球第四大死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患者发病初期忽视治疗,治疗时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就擅自停药减药,导致再次急性发作住院,一次比一次严重。
张教授和同事们曾在汉口的两个社区对700个40岁以上的人抽查,结果发现102例慢阻肺患者,这其中仅有23.5%的人在以前做过肺功能检查,而被查出患有慢阻肺的患者中高达64.7%的人没有做任何治疗。
全球慢阻肺治疗倡议中有8个字:及早发现,坚持治疗。张建初教授介绍,临床上一般通过肺功能检查来诊断慢阻肺,如果在家发现气促、呼吸困难加剧、咳嗽咳痰严重就要到医院呼吸内科找专科医生诊断,慢阻肺发作初期就及时加以控制。
张建初教授介绍,很多慢阻肺患者以为慢阻肺就像呼吸道感染那样,打几针抗生素就好了,这是错误的。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以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为主,抗炎为辅。慢阻肺的炎症,并不是用现有的抗生素就能控制的。早期最常见的治疗措施就是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在协和医院最常用的就是长效抗胆碱药物(如思力华)和吸入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
慢阻肺的发作与天气变化有密切关系,气温转换频,昼夜温差大,忽冷忽热,患者自己又忽视防护,就很容易发作。慢阻肺每发作一次,病情就会加重一分。因此,长期管理和维护非常重要。张建初教授介绍,慢阻肺的日常维护分药物性和非药物性两种,要求就是没有发作也必须坚持的。非药物性措施一是坚持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每天做几次;二是实行有效的咳痰训练,把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及时清理出来,方法是吸一口气,咳2-3声,用力不能太猛,也不能连续,以免损伤气道。当然,还得提醒患者的是:戒烟是一切治疗的前提。
“慢阻肺要像高血压管理一样,长期坚持服药,以减少发作。”张建初教授强调,药物治疗在减少慢阻肺发作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长期坚持。过去用口服茶碱类的药物,现在多采用干粉吸入器、或新型软雾吸入装置,手段更先进、操作更简单,病人能够轻松吸入。记者田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