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皮埃尔·索瓦日
194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71年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弗雷泽·斯托达特
1942年出生于英国爱丁堡。1966年从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西北大学化学教授。
伯纳德·费林加
1951年出生于荷兰。1978年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据新华社电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称,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它可以是一台微型起重机、人工肌肉和袖珍电动机。三位科学家对分子的可控运动进行了优化,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费林加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得奖消息令自己“很震惊”,同时感到荣幸。他表示,荣誉属于全体科研合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如此骄人的成果。费林加对其获奖成就解释说:“一旦在分子层面控制了运动,就为控制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提供了可能。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新材料的研发开启了广阔前景。”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将由三位获奖者平分。
人类是如何用一双大手造出分子机器的?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人类是如何用自己一双大手来制造出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分子机器?
据介绍,三位获奖者完成了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的“三步走”:第一步,要追溯到1983年,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第二步,到了1991年,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1999年,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三位获奖者打破了分子系统的平衡局面,为其注入能量,从而使分子的运动具有可控性。
评选委员会表示,就像19世纪30年代,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电风扇上等被广泛运用。而分子机器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