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我们离开榜罗镇,来到通渭县城。
通渭县文庙街学校支部书记杜建中告诉我们,长征的陕甘支队于9月29日到达通渭县城,通渭人民给红军做了一件大事,史称“通渭大会餐”。中央红军长征一年多,由于战事频繁、条件所限,红军有记载的会餐只有4次,3次在甘肃的陇东大地,令红军战士最高兴、最难忘的就是在通渭县城南河滩上的这次大会餐,时间是1935年9月30日下午。
据健在的百岁老红军王道金、李光、韩沛凡回忆,这天早上,红军总政治部通知,组织好各部队会餐、组织文艺联欢会。傍晚6点左右,通渭县的南河滩上,万余名红军从驻地齐步走来,战斗序列整齐,鸦雀无声地等待首长训话。简短的训话后,战士们盼望已久的会餐开始了。
王道金老人笑着说,战士们6人一桌,每桌菜上了十个,牛羊肉和鸡应有尽有。那个时候会餐可没有今天这么多讲究,什么菜式风味、烹调工艺呀,吃过野菜、嚼过草根和啃过皮带的红军,见到可以管饱、管够的牛羊肉,那是一种什么心情?那就是过年啊!
我们沿着河边寻找几公里才找到南河滩,这里已经变成一个大型田径场,场上画着跑道,建有舞台,旁边竖起一块“红一方面军文艺晚会纪念碑”。驻足这里,仿佛听到叶剑英、杨尚昆、邓发等领导人铿锵有力的讲话,也仿佛嗅到81年前通渭河滩餐桌上飘来的诱人饭菜香味。江西宁都籍老红军温启育说过,经历过红军长征的人,是吃过人间各种苦的人,只要他活下来,这一辈子就没有苦可言了。因此,通渭河滩上的那次大会餐,让万千红军战士铭记终身。
中央红军留给通渭人民的一个永久记忆是,毛泽东即兴朗诵他的《七律·长征》。距离南河滩不远的地方是通渭县文庙街小学,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书院,如今院子里的操场上,有一块“毛主席首次朗诵《七律·长征》处”的纪念牌。杜建中介绍说,文庙书院创建于1905年,百余年的历史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毛泽东首次在这里激情满怀地朗诵了他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
我们难以找到听过毛主席朗诵诗词的人,但完全能感受到红军长征即将走到陕北迎来胜利,毛泽东此时的喜悦心情。从此,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也跟着这首世界闻名的诗词扬名天下,载入了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杜建中说,2001年,学校被命名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长期以来,文庙街学校除了重视抓文化教育质量外,还增加了诗词朗诵特色课,全体老师和学生人人参加,读毛主席的诗词、读长征的诗词、读中国优秀诗词,写新诗、写歌词、抒发豪情,抒发斗志已蔚然成风。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两届诗歌朗诵会,增强师生的阅读朗诵能力,也提高了师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特派记者汤华明何晓刚志愿者宋金初胡绍新万学工发自通渭华家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