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遗址竹篮打水
二十世纪30年代,一直存在依据古董商订货而盗窃文物的活动。保护遗址的努力经常属于竹篮打水。有一件趣闻足以说明当时的情况:乔治·克罗夫茨博士曾负责保管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中国收藏,一位古董商向他提供了一尊龙门石窟头像。克罗夫茨认为将头像偷运出中国令人羞愧,于是将其买下,并送还给中国政府。但是,当古董商再次拿这同一尊头像向他报价时,他再次买下,把它留给了博物馆。
由于供不应求,假货的数量急剧增长,使藏品出处研究变得极为复杂。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普艾伦仍在继续征购龙门石窟雕像。在今天看来,其中一些藏品的真伪存有疑问。至于纳尔逊·阿特金博物馆,1975年,当中国官员赴该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开幕活动时,该馆知道中国人对《帝后礼佛图》的感情十分敏感,决定在浮雕前面临时设立了一道墙。
中国作家宫大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岳彬北京的家中发现了《帝王礼佛图》浮雕的残块,并对那些无头残块进行了拼接。岳彬盗窃龙门石窟的犯罪事实曝光后,中国文化精英的300多位代表请求政府予以惩处。1959年,岳彬死于狱中。
“文革”期间,龙门石窟遗址相对未受影响。当地一座佛寺遭受破坏后,增加了对龙门石窟的保护。洛阳市的党委书记,命令洛阳农机学院的师生,对龙门石窟提供24小时保护。2000年,龙门石窟被宣布为受保护文化财产,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获得了100多万美元的修复资金赞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内地利润丰厚的艺术经营寿终正寝。第二年,卢芹斋宣布退休。他在给客户的一封信中声明:“现在,我已是古稀之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收藏、出售中国古代艺术品。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职业,它集生意和愉悦于一身。我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在获得或打算获得某些东西的兴奋中度过。在上海掌权的新政府,公开没收了一大批藏品,其中包括许多非常重要的文物。那时我突然认识到,经营中国文物已是穷途末路。我所有的快乐,也将随之烟消云散。”
涉及龙门石窟遭受的破坏,以下主角们发表的声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补充说明:
(中国)中央古物保护委员会(1931年):“从原属国出口考古文物,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属正当:(a)文物从其合法所有者手中合法取得。(b)拿走藏品的任何部分,将无损于藏品之完整。(c)文物原属国中无人有足够能力,或有意研究,或妥善保护它们;否则,其行为不再属于科学考古,而是商业性故意破坏行为。”
中信出版社
【美】卡尔·梅耶,谢林·布里萨克著
张建新,张紫微译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