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武叶通讯员王敏
结核病被视为“穷病”。武汉市肺科医院(市结核病防治所)内四病区主任袁保东,对待自己的“穷病人”心格外柔软,她数次打报告为政策外的病人求药,亲自帮病人煮稀饭买饭菜,甚至贴钱为患者治疗。
两次写申请为患者“求药”
24岁的管鹏(化名)家住恩施州巴东县,2013年11月因耐多药结核病转入武汉市结防所,收入袁保东负责的内四病区。
耐多药结核,指病人对两种主要的抗结核药“异烟肼”和“利福平”产生了耐药性。发展为耐多药结核后,患者还有五六种药物可以使用。不幸的是,管鹏对这些药物中的4种也耐药,能用的药只剩下“氯法齐明”一种。每年单是吃药,费用就超过3万元。
当时,全球耐多药基金项目正在武汉实施,可为本地户籍的耐多药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药物。管鹏不是武汉人,自然享受不到这一福利。看着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样子,袁保东心里也很着急,她接连向院长和基金办公室提交申请,详细介绍了管鹏的情况,最终破格为他申请到两年的免费治疗药物。正是这些“救命药”,将一个多次告病危的花季少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去年冬天,管鹏病愈,为表达对医生的感谢,他的父母杀掉了家里唯一一只羊。从巴东到武汉要坐7个小时的火车,当这个身材瘦削的大男孩拎着一只沉甸甸的羊腿,冒着大雪出现在医院门口时,袁保东的眼圈顿时红了。她无法拒绝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心意,只得硬往管鹏口袋里塞了一千块钱。
开处方为病人精打细算
结核病的发生和营养不良有关,病人家庭情况普遍不好,为此袁保东便在检查项目和用药上“精打细算”,尽可能帮病人省钱。
有一次,袁保东坐专家门诊,一个没挂到号的女患者执着地站在门外等候。发现患者病情并不复杂,袁保东建议她看普通门诊,没想到她眼泪流下来,“我去别处挂号,可能就没钱回家了”。
原来,这位患者本是个保洁阿姨,查出结核病后被单位辞退,后来山穷水尽,只得靠借钱看病。她陆续找过多位医生,发现别的医生检查加开药一次下来得600块钱,袁保东只开最基础的胸片检查和血常规,费用仅100元。此外,她的药方同样很小,一瓶基础的护肝药只需10元。
因结核病并发脓胸,患者朱女士从袁保东的病区转入外科做手术。将患者安排妥当,袁保东专门找了趟外科主任交待:这个病人家里很困难,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要用最简单的药物和最简单的治疗。
【记者印象】
袁保东的母亲也是一位医生,凭着对子女性格的了解,她最终在三个子女中选择了性格最温和的袁保东继承衣钵。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中,袁保东留给记者的印象善良、有正义感,是个性情中人。发现科室有医生开的检查项目不合理,袁保东会一改平时“温柔好说话”的形象,毫不留情地当面批评。她坦言自己活得比较累,因为做一个有德的医生并不容易。
袁保东主任在为病人检查。
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