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来凤农民夫妇辛苦育出“博士姐妹花”
2018-06-22 15:26:00 来源:荆楚网

家住来凤县百福司镇洞塘坝村十二组的农民夫妇覃光辉和徐兰英,他们和很多村民一样,以种田为生。但让远近乡亲羡慕不已的是,这对夫妇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供出了一对博士姐妹花。

虽然读书改变了姐妹俩的命运,但一直不变的是,每年假期她们都会赶回家帮父母打稻谷、喂猪。如今姐妹俩即将博士毕业,她们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在外稳定下来,把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去享享福。“虽然我们的父母只是农民,不能辅导我们学习,但他们一生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不怨天尤人,这样的言传身教是给我们姐妹俩最好的教育。”

一家人在村口合影。左起:覃会(妹妹)、徐兰英、覃光辉、覃利萍(姐姐)。

“日子再难也要继续读书”

6月19日,从恩施市区坐车到来凤县百福司洞塘坝村一共要转3次车,近4个小时的车程后,记者终于到达徐兰英家中。这栋二层小楼房看上去有些年代,走进堂屋,屋内显得有些残破,里面除了一台电视机外,没有其他家具和家电。一位路过的村民告诉记者,徐兰英夫妇一大早便开着三轮车出门打菜籽油了,“要回来,可能还要老半天呢。”

顺着村民指的方向,记者来到村里一处菜籽油加工作坊,一位穿白衬衣,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妇女正拿着一把铲子清理作坊,村民告诉记者她就是徐兰英。一旁穿着黄色T恤的中年男子正在分装刚打好的菜籽油,他就是覃光辉。

“你今天能找到我们算是幸运的,要是下雨天,我们就会去对面山坡上忙活,那更远了,不一定找得到我们了。”作坊内温度十分高,满脸泛着油光的徐兰英笑着说,自己没啥可采访的,供出两博士也没啥了不起的。

就这样,记者和徐兰英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她渐渐敞开心扉说起她的故事。

“90年代初,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在村里还算可以,但因为一件事让家里发生了变故。”今年55岁的徐兰英说,丈夫覃光辉一直在百福司镇的农村信用社做信贷员,工资待遇还算不错,90年代初家里就修起了2层小楼房,让不少村民羡慕不已。

但在2010年,覃光辉为了多做业绩,在外给别人贷款没有按时收回钱,因此失去工作,这个家庭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而此时,大女儿覃利萍刚考上云南大学的研究生,小女儿覃会正在中国矿业大学读书,父亲的下岗,让两个女儿的读书和生活费用成了问题。

徐兰英安慰丈夫,失业了就和她一起务农、外出打工。“无论怎样,再困难也要让两个女儿继续把书读下去,只有读书才是她们的出路。”徐兰英展现出一个农村妇女少见的坚强和思想观念,这让两个在外求学的女儿也安下心来继续读书。

从小两姐妹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

“她们两姐妹从小学开始,放学回来除了写作业还要帮我们喂猪、放牛、干农活,到现在读博士了,每年假期回来都还要帮我们打稻谷。”徐兰英一脸欣慰地说,两个女儿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方面从来不需要人管。

乡里乡亲都很好奇,为什么徐兰英的两个女儿这么优秀,徐兰英总是笑着说,我们一直在外面打工,真的没有怎么管。有时候女儿回来,丈夫还在外面干活,女儿还要做好饭给全家人吃。

大女儿覃利萍高考时有些失利,复读一年后,2007年考入武汉生物学院。2011年毕业后又考入云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顺利考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读博。

小女儿覃会于2009年考入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毕业后又顺利取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的资格,如今还有两年博士毕业。

“她们从小每次放学回来都要问我什么时候上坡做农活,她们做作业不分地方,无论是家里还是田里,洗衣服、做饭也一直都是她们自己做。”徐兰英值得欣慰的是,两个女儿读博士都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都是公费,没有自己出学费。

据悉,几年前,村里为照顾徐兰英一家,要小女儿写贫困证明,给她们补贴一些学费,但小女儿直接拒绝了。“她说有的人比我们家还穷,他们更需要这份补贴,她可以自己在学校里争取奖学金,每年有5000多元,来帮家里减轻负担。”徐兰英说女儿很有骨气。

两个女儿从大学起,每月生活费都是500元,说是生活费,却包含了除学费以外所有的开销。徐兰英用在外打工的钱供两个孩子读书,再困难也从来没有借外债。徐兰英说记得告诉过女儿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

如今前程似锦的两姐妹

两个女儿如今一个在新疆读博,一个在上海读博。6月19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大女儿覃利萍。“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没有教我和妹妹多少做人、学习的道理和训导,毕竟他们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但是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与时俱进的,我妈妈觉得女孩子一定要多读书,多增加见识。我父母给我和妹妹最珍贵的家教就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覃利萍说,父母虽是农民,但一辈子正直、善良、朴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事从不懈怠和拖沓。“他们没有口口相传教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事做人,怎样去走人生的路,但是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做给我们看。”

覃利萍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母亲徐兰英多年一直在河北打工,为节约路费,很少回家过年。2008年春节,覃利萍来到河北陪母亲一起过春节,她没想到母亲打工的住宿环境条件竟然那么艰苦。“我们睡的地方是一个工棚,四处漏风不说,帐子都结冰了,当时我心里就特别难受,没想到妈妈住的地方这么艰苦,这么差。”

那时,徐兰英在河北一家澡堂里打工,每月只有2000多元钱。她可以每月只花一两百元钱,其他的都寄回来给家里,10多年,徐兰英竟然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

“其实爸爸为这个家也付出了很多。”覃利萍说,在她心里,父亲的下岗和她是有关系的。

“我当年上大学的学费不低,父亲为了给我多挣点学费,就想做点业绩出来,就在外面给别人贷款,没想到没有收回来。”父亲在信用社上了20多年的班,从来没有做过农活,但自从下岗后,他开始跟着母亲学着做农活,“什么都干,起早贪黑的,四五十岁了才去学干农活,我心里挺不好受的。”

对于将来的打算,覃利萍说,和原来的硕士导师已经联系好,博士毕业后准备当大学教师。“在昆明那边稳定了就把父母都接过去,那边四季如春,适合养老,交通也方便,恩施也有直飞昆明的飞机。”

妹妹覃会还有两年博士毕业,对于将来,她有两方面考虑,一个是进高校、研究所,比较稳定。还有一个是进企业,工资待遇较高。

但无论怎样的打算和计划,这两姐妹的将来都一定是灿烂和美好的。这也印证了母亲徐兰英的那句话,“只有读书,读出去才有出路!”(作者 陈航)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