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野外种群几乎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首次获得成功
2018-09-02 20:20:00 来源:荆楚网

楚天都市报9月2日讯(记者陈凌墨 通讯员王成友)野外种群几乎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首次获得成功。今日,在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太湖镇的农业农村部中华鲟繁育与增殖放流中心,“长江鲟(达氏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阶段成果获专家组验收通过。

以曹文宣院士、桂建芳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实施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宜宾所的工作进展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现场查看。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承担单位设施完备,工作严谨,资料完整,数据可靠。验收组确认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首次取得了成功。

此次长江鲟子二代繁育成功,是长江鲟迁地保护的再次突破,预示着可持续人工群体建设和人工保种的成功,将为今后长江鲟自然种群修复及未来的养护利用奠定基础。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又称达氏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附录中极危级(CR)物种。1970年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栖息地被破坏,自然资源严重衰退,2000年以后再没有监测到其自然繁殖发生,野外种群几乎灭绝。因此,人工保种已经成为该物种延续的重要途径。

在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和农业农村部淡水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长江鲟(达氏鲟)子三代繁育技术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所)和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宜宾所)联合攻关,经过多年人工蓄养,取得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的成功。

长江鲟的保育历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人工驯养繁殖工作为持续下去。1992年,宜宾所在长江上游宜宾-泸州江段收购野生长江鲟亲鱼及幼鱼100余尾,人工养殖至今存活17尾,曹文宣院士2012年带领专家团队对人工保种长江鲟进行了鉴定。

1998-2004年,宜宾所在宜宾宗场乡养殖场实现内塘驯养野生长江鲟的人工繁殖并达到规模化繁殖。2007年,人工繁殖的子一代达到性成熟,宜宾所与长江所联合攻关,实现子一代全人工繁殖,获苗5000尾。截止到2016年,子二代苗种规模可达300万尾/年。2016年,长江所首次突破人工调控下长江鲟自然交配产卵,1尾雌鱼(实验组中4尾雌鱼,6尾雄鱼)顺利产卵3.2万粒,产苗22尾,对长江鲟人工群体重建和资源养护有重要意义。

2018年4月,经过多年努力,长江所和宜宾所联合攻关,目前培育有6龄以上长江鲟子二代后备亲鱼1000余尾,突破了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首次获得子三代开口期苗种6万余尾,获20 cm以上健康幼鱼1.8万余尾。

目前,长江鲟人工保种群体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不同世代梯队,包括长江原种、成熟子一代、成熟子二代和子三代苗种,为长江鲟的种群恢复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护长江鲟,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并在四川省宜宾市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一次放流了85000多尾不同规格的人工繁殖的长江鲟,其中50尾是一米以上已经具备自然繁殖条件的成体亲本,有5000尾20厘米以上的比较大规格的幼鱼,同时我们还在这批长江鲟的身上加载了跟踪监测的装置,用了高科技手段,目前,一直在进行跟踪监测,后期将有针对性的加强重点水域水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执法管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