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极科考进程
1983年
我国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4年11月
中国派出591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考察船首次赴南极建站与考察
1985年2月
中国在南极的首座科考站“长城站”在乔治王岛南端落成
1986年
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号载着我国第三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完成了“长城站”的扩建、实现了中国首次环球航行
1989年2月
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首次东南极考察,并用28天建成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
1994年10月
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载着第11次南极科考队赴南极进行考察
2002年11月
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首次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9年1月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正式开站,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助我国进一步拓展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2014年2月
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完成封顶,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能覆盖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
2015年11月
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出征,为我国第5座考察站选址,我国首架极地专用固定翼飞机在此次科考中完成南极首飞
当地时间9日,“雪鹰601”成功飞越南极昆仑站新华社发
新华社电记者从中山站获悉,当地时间9日下午,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飞越位于南极冰盖最高区域的昆仑站,持续飞行2600多公里安全返回中山站。
当地时间9日13时31分(北京时间16时31分),“雪鹰601”从中山站附近的冰盖机场起飞,飞行4小时23分后成功飞越昆仑站上空,飞行9小时4分钟后返回中山站,持续飞行2623公里。此次飞行全面验证了飞机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续航能力和适应南极高原环境复杂条件的技术性能。飞机搭载的多套先进科学设备也获得了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数据。
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距离海岸线1200多公里,年均温度为零下58.4℃,空气稀薄,是南极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
“‘雪鹰601’成功飞越南极昆仑站,持续飞行返回中山站,创造了在南极高原超长航程飞行的一个新纪录,”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固定翼飞机项目负责人孙波表示。
他介绍,自2015年11月22日“雪鹰601”转场抵达南极至今,已在南极累计起降13次,飞行超过100小时,总飞行里程超过3万公里。开辟了从南极点飞越冰盖高原到达中山站的2304公里内陆中央航线,首次在泰山站成功降落和起飞,全面完成各项测试飞行。
目前,我国南极考察活动主要依托考察站、破冰船和内陆地面车队开展科学考察,随着“雪鹰601”投入使用,将为中国极地考察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平台,在快速运输、应急救援和科学调查等极地考察活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4座南极考察站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站——昆仑内陆站提供进一步能力支撑。泰山站是中山和昆仑站之间的枢纽
中山站
中山站地处南极圈之内,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全年晴天的天数也要比长城站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泰山站
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它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被国际科考界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昆仑站建成后,我国就可以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开展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
昆仑站
南极洲
制图/刘利明
长城站
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用于生活、科研、气象以及发电、食品等建筑。但是长城站并没有深入南极腹地,其设站意义有战略考虑
相关新闻>>>
我国科学家获南极地质重要发现
首次绘出南极板块岩石圈厚度图
知道>>>
板块构造与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的岩层受力发生变形,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而形成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在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面的部分构成了厚约1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包括好多块,这就是岩石圈板块。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均属此类;而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的地震多属此类。
综合中国地震局网站等
整理/康克兢
新华社电在全球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中,南极大陆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经过长达8年努力,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地质构造研究中,获得重要发现。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员介绍,第四个国际极地年(2007-2008年)开展以来,国际上在东南极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观测,对南极大陆深部结构进行探测。作为国际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在中山站至南极内陆海拔最高的昆仑站之间,部署了一系列极低温的天然地震观测台。
经过多年在南极内陆进行艰苦的野外观测和不断研发新技术,同时结合国际计划的共享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绘制了覆盖整个南极板块的岩石圈厚度图、地壳厚度图等。通过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首次发现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东南极山系,是冈瓦纳大陆最后聚合时的“缝合带”。
地球上大陆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过程。现今的东南极曾分属于东、西冈瓦纳和印度-南极大陆三个不同的大陆。在大约5亿年前,这三个大陆聚合拼贴形成了冈瓦纳大陆。
“岩石圈厚度和地壳厚度是判断东南极山系是大陆碰撞形成的重要依据。我们研究发现,整个东南极山系的地壳和岩石圈都很厚,其中昆仑站所在区域是南极地壳最厚的地方。这表明整个东南极山脉都是大陆聚合碰撞形成的。也就是说,东南极山系是冈瓦纳最后聚合形成时的几个大陆连接的位置,”安美建说。
大洋岩石圈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能对大陆板块产生地震、火山爆发等非常强烈的影响,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最新的研究还发现,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的西南极半岛下方,存在着一个“低温的异常体”,这是一个1000万年前俯冲到南极半岛之下的俯冲板片。而且,“西南极俯冲带—西南极裂谷系—横贯南极山脉”这个体系,与现今在东亚的“太平洋俯冲带—华北盆地—太行山脉体系”,惊人地相似。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岩石圈和地质构造研究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能使人们首次对整个南极大陆的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有了整体认识。这不仅是南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等研究必需的基础资料,也是南极冰川和气候环境长期变化研究所需的基础资料。同时,对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矿产资源分析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