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晓彤黄洁莹耿尕卓玛通讯员曹斌苏敏
昨日,新学期“最火”校长、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和武汉市十一中校长陶勇做客长江日报校长读书会。
王桂兰以一篇关于“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刷爆朋友圈。截至昨日,她的讲稿仅在长江日报官微上的点击阅读已超过500万次,收获近3万次点赞和2000条留言。其“靠努力奋斗来实现理想”的理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在昨日近3小时的读书会上,王桂兰不仅分享了这篇广为流传的演讲稿背后的故事,更和现场听众一同交流了对“吃苦”的新理解。
农村孩子没有城市孩子能吃苦
谈到为什么要在新学期讲吃苦,王桂兰说了一个让当场听众吃惊的现象:“现在农村的孩子并没有城里学生能吃苦。”她心痛地介绍,现在十多岁的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小时候吃了很多苦,现在多在外打工,给家庭挣了不少收入,也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经济条件。而留在家里的农村学生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却并无父母的指导关怀,他们不知吃苦为何物,更不知吃苦有什么用,“考不上学就打工吧!”
“反观城市里的孩子,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反而明白人生需要努力拼搏,优胜劣汰的道理。”王桂兰说,这一篇普通的演讲能引起广泛讨论,说明大家是认同吃苦作用的,社会也呼唤拼搏吃苦的价值观。“所有的向上通道,都要经历吃苦。”
王桂兰的这番话引起现场家长的响应。“我是一名医生,工作中讲究对症下药,王校长的‘吃苦论’切中了这个时代的脉搏。”学生家长黄丽红表示,吃得苦中苦是一句不过时的老话,而吃什么苦,怎么吃苦,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吃苦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家长也应该言传身教。努力工作、生活勤俭、有礼有节的父母,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习惯。他们甚至不会觉得这是吃苦,而是一种理所当然。”
家长要让孩子有摔倒的机会
“我想请教王校长,让孩子们吃苦的同时,我们该如何教他们面对挫折?”在互动环节,学生家长肖敏提出的这个问题,让现场家长们鼓起了掌。肖敏说,最近的一则新闻让她特别心疼,一位15岁学霸女孩只因调考离目标差几分,便从18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次考试失利就无法承受,而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远不止这些,该如何教他们从容应对?”
王桂兰说,成长和学习中的挫折,也是“苦”的一部分。孩子受不了挫折,和很多家长盲目的鼓励有关。“很多家长提倡以赞美为主的教育方法,这会带来一个负面效应。当孩子习惯成功之后,一点失败会被放大,而且听不得半点不好的话”。
王桂兰建议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和赞扬,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有摔倒的机会,并从摔倒中学会自己爬起来。另外,王桂兰表示,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流,参加竞技运动,或培养兴趣爱好,将有助于他们加强心理承受力。
吃苦是一个终生过程
读书会上,王桂兰坦言,自己演讲中“要么吃苦十年,精彩五十年;要么安逸十年,吃苦五十年”的话引发了一些争议,有网友认为这种吃苦一阵子享福一辈子的观念并不妥当。
“我并不是提倡学生在短暂的奋斗后,躺在功劳上一劳永逸。吃苦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任何一个行业中的佼佼者都是辛苦的。”王桂兰说,学习很苦,当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时,需要这样的“鸡汤”来引导和激励他们吃苦。等他们成熟之后,虽然仍然会面临生活和工作的辛苦,但到了那时,他们已能品尝这种苦背后的快乐和收获了。
第十一中学高一(9)班学生罗庆文被王桂兰的话深深触动。“从小学到高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觉得学习真苦。但每当遇到挫折,我就会回忆曾经咬牙坚持、克服困难后所收获的成就感,心里就有了力量。”罗庆文说,自己能明白王校长所说的,吃苦是终生过程。“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想向上攀登,都要经历辛苦,但那代表着希望。”
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与大家分享教学感悟
记者郭良朔摄
武汉市十一中校长陶勇分享感悟
记者郭良朔摄
现场>>>
现场>>>
八旬安徽教师现场交流吃苦
记者陈晓彤黄洁莹耿尕卓玛通讯员曹斌苏敏
“我是一位有43年教龄的老师,退休后一直在全国各地跟学生们讲‘吃苦’,读完王校长的新学期演讲,听完这场论坛,我觉得找到了知音。”昨日,80岁的安徽高级教师左济平慕名来到校长读书会论坛现场,跟两位校长交流“吃苦”。
左济平退休前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一中的一位高级教师,他也非常认同“吃苦”的生活哲学。1996年,他“退而不休”,在马鞍山的多所学校里做关于“吃苦”的演讲,反响很好。随后,他走出安徽,来到北京、南京、湘潭各地学校交流,近年来一直在武汉的学校里演讲。
上周,左济平在《长江日报》上看到了王桂兰校长要来汉参加校长读书会论坛,便认真记下了时间和地点。
昨日下午,他从汉阳四新赶到了现场。在互动环节,年迈的老人把手举得很高,“我经历过抗战、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吃了很多苦,但是这些经历都很值得回忆和坚持。在学校时,我就一直鼓励学生要吃得苦,才能享得福。”左济平对“吃苦”深有感触,他表示听完这场校长读书会论坛,不但觉得找到了教育知音,也对当下学生的“吃苦”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们被精彩的交流吸引记者郭良朔摄
两位校长共话“吃苦”
能吃苦和会吃苦
都很重要
记者陈晓彤黄洁莹耿尕卓玛通讯员曹斌苏敏
“从来读书都是要吃苦”,“怎么吃苦?做智慧的拼搏者,寻求学生的终身发展之路。”昨日的长江日报校长读书会论坛上,随州和武汉的两位校长共话“吃苦”,聊出了新高考下“吃苦”的动力和方法。
王桂兰:
从来读书都是要吃苦
提起新学期的“吃苦”演讲在网络上爆红,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连连表示“非常意外”。她也说出了这个演讲背后的故事:春节前,学校提醒她该准备新年国旗下讲话了。当时,随州出现罕见低温,不少学生上学放学时喊冷,还有家长要求提前考试放假。“对于我们吃苦长大的一代,这是很难想象的。”
为了点醒刚刚回校的慵懒学生,王桂兰就做了“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的新学期演讲。谁知,这个演讲迅速在网上走红,王桂兰收到了不少同事、朋友和学生的祝贺,一位以前的二中学生说:要是早点看到王校长的讲话,我们就不会成为小城镇的闰土、祥林嫂了,这碗鸡汤来晚了!“我知道这是玩笑,但玩笑里有真意,人都是需要励志的。”王桂兰说。
王桂兰觉得这个讲话这么火,很大部分拥趸是家长。现在学生很反对家长的说教,不愿意吃苦。她听过一个家长跟孩子讲吃苦,讲自己当年背着米走几十里去上学,想用这教育孩子。但孩子竟回应他:哎,你的命真苦。
在演讲火了后,王桂兰有了很多“粉丝”,也有人质疑吃苦。“这个普通的讲话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就说明社会认同人还是要通过吃苦来奠定人生基础的。我想家长必须告诉孩子,读书从来都苦。”她说,无论是从古到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读书都不轻松,美国的孩子也一样很拼。
吃苦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王桂兰给家长和市民们讲了她的发现。虽然日常工作很忙,但她总是乐于参加以往学生组织的同学会,“在很多10年、20年同学会上,我观察到成功者都是曾经肯吃苦的学生”。
当然,在苦学有成后,也许还会经历很忙碌辛苦的生活,吃苦是一件终生的事情。王桂兰有个学生在北京一风投机构工作,他向来很能吃苦,即使现在也常常凌晨1点下班。“我从未问过他的收入,但看到他市中心的住宅,每年在国外举办的年会,还有自信的笑容,他用吃苦换来了想要的生活和成就感”。
陶勇:
新高考需要睿智的吃苦学生
“我21岁做教师,正好跟王校长同岁进入教师行列,而我也一直很认同吃苦的观点。”武汉市十一中校长陶勇说。他也跟家长、学生和市民分享了对新高考下“吃苦读书”的进一步理解。
“在学习上,除了努力,我们还要勤于反思,解决吃苦问题。”陶勇说,在多年教学中,他观察到有的学生可以吃苦少,却进步大,这是因为他们做了睿智的拼搏者。十一中有很多学生,但陶勇却清楚地记得一位叫做胡哲康的男生,他成绩平平,考试总是在580分,但老师们发现他上课很认真也很有想法,总能有独特分析问题的方法。老师专门对他进行研究,发现他对数学很有感觉,就鼓励他发展数学竞赛特长,并加以培养。最终,这个孩子的高考分数是650分。
“新高考”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陶勇也特别提到了新高考下的吃苦方法。“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孩子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终身发展的道路”。
陶勇表示,对于孩子,不能随便下“不吃苦”的结论,也不能根据分数论英雄,而是要正确引导和评价。学校曾有一个叫做刘汉生的学生,这个孩子成绩一般,却很敢想。刘汉生有一次问老师,做生物实验能从显微镜看到美丽的微生物,用手机不能吗?老师没有说他“不务正业”,而是肯定了他的创意,两人一起研究琢磨,也激发了刘汉生的“吃苦”精神,他最终用一台电脑和一台微目镜,组成了“大众化显微照相装置”,将生物课上的相关实验和观察很好地演示出来。刘汉生还被邀请参加了2009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每个学校都有很多胡哲康、刘汉生这样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让所有的学生会吃苦,巧吃苦。而卓越也不是状元、不是顶级,是学生的最大发展空间,是引领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在自信中发展自己。”陶勇说。
精彩语录>>>
精彩语录>>>
王桂兰
当我年轻的时候,改变世界,改变国家,改变城市,改变家庭,改变自己。应该倒过来去做,可能真的能够实现。
所有向上的通道都是要靠奋斗,靠吃苦,这是对于向上,拼搏的价值观的一个强化。
年轻人的心智是不成熟的,读书是非常苦的,即使是对学习有兴趣,还是要靠吃苦才能有所成就。但他们在刚开始奠基时,不知道用更大的目标、远大的理想来激励自己,老师和家长们就要在他没有想法的时候引导他,才能到达更高的平台。
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听到的大多是赞扬,一点点成绩就能获得肯定,他们缺乏批评。所以,一点点“差评”都受不了。
陶勇
大家最关注的是什么,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能不能找到一条幸福的道路,最终能否具有终生发展的潜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观点。
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拓宽知识面,来提升人的境界,让孩子更加全面、深入、多角度地去看待人生理想的树立、成长道路的选择和困难挫折的应对。
不仅要吃苦,老师和家长还要引领学生学会思考、总结与调整,做一个睿智的拼搏者。
什么是卓越?卓越不是状元、不是顶级,而是学生的最大发展空间,是引领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在自信中发展自己。
现在的家长也要创新思维了,大家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