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畅谈“十三五”规划的武汉机遇
本报北京电(驻京记者柯立)胡鞍钢、李佐军、刘志彪等经济学家近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位列中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城市,从“十三五”规划纲要看,国家对武汉在全面创新改革、新型城镇化、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大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寄予厚望,武汉要把握好“中高速”和“中高端”发展的新常态,实现升级发展,充分发挥引领、试验、示范、支撑等作用,全面建设中国中部中心。
胡鞍钢:打好两大“战役”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背景就是“新常态”,既不是增长停滞、也不是低增长,而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尽管表现为经济增长下行,但7%左右仍将属于世界的高增长水平。“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最后五年,武汉作为“两型社会”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要打好两大“战役”,一是向污染宣战,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彻底脱钩,总体上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二是“创新战役”,实现从追赶型增长模式转向创新型增长模式。
李佐军:抓好三条路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昨天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十三五”期间武汉要实现升级发展,一靠人,二靠制度,三靠产业。
首先要靠人,经济发展也好,产业发展也好,要靠企业家、广大民众等方方面面的人,如果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挖掘出来,经济自然发展。武汉人才资源集中,又适时提出“城市合伙人”计划,对高端优秀人才的吸附力值得期待。
二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必须处理好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保障广大企业家和居民的权益,然后自然会有发展、创造的积极性。产业的配置,也主要靠各种各样的制度来完成。武汉提出完善创新生态链,推出“创谷计划”,都包含着体制机制上的积极探索。
三靠产业。现在武汉在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在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方面,按照国家相关方案,武汉地位很高,任务也很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才能不负期待。
刘志彪:努力成为总部基地
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认为,当今城市的创新,最根本的要想办法改造它的功能,使其具有世界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服务的配套服务要发达,武汉要打造融资条件好、知识产权保护条件好、法律条件好、物流服务好、金融服务好、技术研究开发服务好、品牌营销网络搞得好的创新型城市,变成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的基地,这样的城市必然是国家中心城市。
刘志彪说,武汉位列中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城市,希望武汉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升级发展,成为上海那样的超级大都市。中国多几个上海,多几个长三角,“十三五”很大程度上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