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很棒,武汉观众更棒
2016-04-15 07:01:00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王娟)首演于1983年的《编钟乐舞》,曾与《丝路花雨》、《仿唐乐舞》齐名,被誉为“乐舞里程碑式的作品”。昨晚,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作的再版《编钟乐舞》在湖北剧院首演,音乐、服装、舞美全新升级后的“乐舞”吸引了千余名观众,而一段小插曲也更让人感慨,“武汉观众素质真高!”

再版《编钟乐舞》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坚持“乐有楚韵,舞有楚风”,形成了“千古绝响”、“乐舞阡陌”、“八音合鸣”、“楚韵千秋”四个篇章,既保留了原版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更符合当下中外观众欣赏习惯。乐舞的开场如同一部探险题材的大片,电闪雷鸣,天崩地裂,观众们跟随着一位举着放大镜的探险队员进入了神秘的楚地,瞬间钟鼓齐鸣。编钟、编磬、鼓、埙等乐器合奏出恢弘浩荡的《荆楚雄风》,不少观众一边盯着舞台,一边反复盯着字幕,认真地确认着乐器的名字。

钟磬合奏的《求索》,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再现祭祀场景的《迎神》,洋溢着神秘的气息,根据《诗经》改编的《关雎》更让人体验到楚地的风俗人情。就在观众逐渐沉浸于灿烂的楚文化中,舞台上的大幕突然拉上了,场内的灯也亮了起来。不少观众正在吃惊,工作人员口头播出通知,因为后台电力故障,演出暂时中断。听到通知,场内小小的骚动逐渐安静下来。记者身边的一位妈妈安抚女儿说,“别急,马上就好了!”停顿七八分钟后,大幕再度开启,《采桑》的姑娘们亮出了柔美的“三道弯”,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随后,演出继续,就像刚才的小插曲不曾发生过一样。

来自中央歌剧院的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学家景作人评价,再版《编钟乐舞》在音乐上为观众呈现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多种类乐器的“八音合鸣”:“这才是真正的中华音乐的精髓,不仅有着鲜明的楚乐特点,更洋溢着王者之气,对楚文化的挖掘有延续也有创造。全场舞蹈也很养眼,舞美不仅绚丽和演出内容特别贴切,旁白都配合得非常好。”

在为编钟喝彩时,景作人也忍不住为武汉观众的表现点赞:“演出出现故障很正常,这个‘小插曲’不影响艺术质量,但近十分钟里,上千人没乱也没起哄,说明武汉观众素质真不错!”

《编钟乐舞》记者刘洪洋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