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水生,77岁。华师一附中原校长,63岁退休后创办武汉睿升学校任校长至今。
【从教经历】
1962-1977年
华师一附中
执教15年
1977-1984年
华师一附中
任副校长7年
1984-2002年
华师一附中
任校长18年
2002-至今
武汉睿升学校
任校长14年
长江日报记者在金银湖马池路上的武汉睿升学校,见到77岁的李水生校长。他身穿白衬衣配一身黑西服,说话条分缕析,记忆力超好,30多年前学生的高考分数都还记得清清楚楚。现在,他和老伴蜗居在学校30平方米的教师公寓,一日三餐吃食堂,守望着自己的教育家园。
用素质教育捧红华师一附中
2015年中考,武汉市示范高中录取资格线为407分,录取分数最高是华师一附中,480分。1984年,李水生出任华师一附中校长,他回忆:当年华师一附中录取线在武汉市重点中学中居第七位,第六位是武汉六中。
当年,李水生在华师一附中大胆推行素质教育,学生上午半天上必修课,下午留一个小时给学生自学,老师不许讲课,让学生复习上午所学,预习明天将学,之后上两节选修课。1987年高考,当时只分省线和市线,华师一附中高达82%的学生过了省线。李水生介绍,那时高中能有30%的学生过省线就非常好了。
为什么学生上课时间短了,成绩反倒提升?李水生的理念是:还学生时间,教学生方法。自学能力,是华师一附中学生的考查标准之一,高一逼着学生学会自学后,高二高三学习起来非常自如。到1999年,华师一附中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55%,重点本科率达92%,一名学生夺全国理科桂冠,创造了全国重点中学高考史上的奇迹。
觉得现在的贡献比当年要大
2002年7月12日从华师一附中退休时,李水生已经63岁,超出退休年限3年。后来,他把自己的无形资产以技术入股,出任了民办学校武汉睿升学校的校长。
“在华师一附中时,到了招生季,我得躲起来,怕人找。到睿升后,我在招生现场,热情地招待家长。反差很大,还好我内心做好了准备。”李水生说,2002年睿升创办第一年,师生一共才100多人,招的全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退休之前,有人问:李校长您在华师一附中干得很出色,如果让您当别的学校的校长,你能把它办好吗?
后来,李水生这样思考:教育如何面向各类学生,寻找一个对各类学生有效的教育规律。于是在睿升,除了大文大理,还提供美术、传媒、音乐、体育多个发展方向,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从培养更多的学生上来看,李水生觉得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比在华师一附中时还要大。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睿升的师生已从100多人增加到2000多人。“做到这样非常不容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成就感。”李水生深感欣慰。
蜗居在学校守望着教育家园
睿升的老师和学生,一周中有6个晚上住学校。食堂不刷卡,全校师生吃一样的。睿升校内不设小卖部,学生一周吃喝都在食堂内解决。
李水生说,曾有同行建议他:2000多人的学校,把食堂外包,不但无负担,一年还能返几十万元,再开个小卖部,一年也能轻松赚个几十百把万元。“我坚决不赚那个钱,我这个观念是老了一些,但我觉得还是有效,我坚决反对从小追求高消费,学生在校内不用钱,因此表现好学习好。”
在李水生的主张下,学校内建了72套教师公寓,让100多位教师免费住宿,使老师安心照顾学生。公寓楼都不设厨房,老师们也不准开火。李水生和老伴也住在教师公寓,30多平方米。他和老伴在家不开火,一日三餐都吃学校食堂。一年中除了春节中被两个儿子接出去住过3天,天天住在学校。“年轻时我有很多爱好,下棋、打球、跑步等,在华师一附中当校长后,压力大,爱好都放弃了,如今我不打牌,也不旅游,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早起看学生在操场上读书,在教学楼转一转,一心一意看着学生们成长,我很满足。”(记者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