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的不断披露,其受贿金额的不时被刷新,令公众“见多不怪”,亦反映出国家反贪的常抓不懈。
然而对“打老虎”见多不怪,并非必然地对“拍苍蝇”更不在意。日前一则新闻说的是,一名城管人员在自家管辖的地段,十多次向商户索物、收受贿赂数万元,最终被收监判刑。这样的结果据称在他所在的执法大队“引起很大震动”,也引发局外人作一番玩味。
“引起很大震动”,潜台词或是“万万没想到”。贪腐案件中,“没想到”往往事处极端,或金额巨大得令人难以想象,或自以为区区的小打小闹竟然招来“不匹配”的严重后果。城管执法大队的“没想到”自属后者。在所披露的事实中,这城管队员受贿的总金额远比不上其他职务犯罪,有时一次不过几千元,有时还是香烟等物品。别说他的同事,不少市民对他落得这样的下场可能也“没想到”。
城管这个群体,正如人们印象中的那样,权力不大,小小的实惠却不少。一些地方城管执法,宽严的弹性有时大得无边,有些商家,违规显而易见,却不被追究;有些看起来或可通融的小生意,却遭严查不贷。明摆着的奥秘,全看对城管人员有否“打点”;“打点”的轻重,不言而喻,当视生意大小而定。如是下来,才有了犯罪的可能。当然,现在较之以往,情况还是好多了。
当今人们的经验中,其实“打点”及其类似的心照不宣又何止城管系统。一些人病急求医、子女求学乃至升迁晋级,总不免开动“打点”相关人士的脑筋;到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有些人却怵的是公事公办,期望的反倒是寻到“打点”的门径。说得绝对一点,“打点”已经不被视为收受贿赂,而更像是一种“文化”,并深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
要说我们的“打点”风习早已积淀为文化,倒也不无根据,明清小说里就多有这样的描写:上衙门求人办事,见到主官之前就先得“一路打点”门卫、随从及管家之流,否则寸步难行。数百年前的流风余韵至今或有迹可循。
时而有闻落马贪官为自己辩护,说为人办事,人情往来,礼数而已,天经地义,何罪之有?真好笑这些人的装傻充愣。落实到每一次具体的“打点”,到底是人之常情的礼数,还是公权私用的交易,或是职业伦理的沦陷,相信人们还分得清。不过法治社会与人情社会终有抵牾,就此而言,“打点”的风习一旦成为文化,总不是好事。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