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琪通讯员王潇潇)昨日,一封名为《光阴的故事——致某某》的电子信件在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每一位即将离校的学子只要打开链接,输入自己的校园账号就能获取在校期间的学习、读书、餐饮等各方面数据和收获。
“四年期间,65门必修课,7门公选课,70位任课老师……”“四年里,你偏爱集锦园食堂,消费金额位居榜首1014.75元……”看到这些在校园留下的痕迹,毕业生纷纷回忆起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
据该校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王士贤介绍,《毕业生大数据——光阴的故事》用数据描述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在校经历。包括所在班级、所修课程、授课教师、加权平均成绩,甚至是毕业生的借书记录、校园卡消费情况等。这些数据都是学生日常登录教学信息服务平台或使用校园卡时留下的痕迹。毕业之际,校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将数据整合,以电子信的形式献给毕业生,将他们在校生活的轨迹立体再现。
该系统还根据学生成绩在专业的排名,授予了学圣、学神和学霸的称号;根据学生在图书馆的借书数量排名,授予读书达人等称号。一些同学将自己荣誉称号晒到朋友圈,引得大家纷纷点赞。
据悉,当前高校大数据研究主要是利用数据进行学业预警、贫困生鉴别、失联预警等,主要是面向管理者,为管理服务,学生们很少有直观的感受。而该校率先推出学生个性化大数据,是通过数据理出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主线,并放在一个故事化的场景里来叙述,很容易引起毕业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