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拒走 抗战剧过度娱乐老路
2016-06-27 08:46:00 来源:长江日报

同是偶像当道

谍战剧拒走

抗战剧过度娱乐老路

记者耿愿

《风声》、《暗算》、《风语》,由麦家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几年前曾掀起一阵谍战风。如今,麦式谍战重出江湖,《解密》同名电视剧登陆湖南卫视,但挑大梁的早已不是帅叔级的柳云龙,而是凭借电影《小时代》一炮而红的90后“纯偶像”陈学冬。

谍战剧“看脸”时代从受众到主演都年轻了

烧脑谍战剧曾被奉为“老男人的菜”,主演也多呈“老龄化”,《暗算》里的柳云龙、《潜伏》里的孙红雷、《黎明之前》的吴秀波,虽也魅力十足,但都被冠以“大叔”称号。2015年《伪装者》的爆红,意外开启了谍战剧的“看脸”新时代。今年的谍战剧市场,除了《解密》,尚未开播的还有李易峰主演的《麻雀》,赵丽颖主演的《胭脂》,都是满满的青春荷尔蒙。

观众期待新面孔,市场期待新血液,红色剧“换脸”已然成势,何况这背后还有资本的热追。不光是谍战剧,其他类型剧也是一样,如今在影视公司间甚至流传着一句口号叫“得小鲜肉者得天下”,未必正确但也不无道理。

对于这样的变化,业内持两派意见。支持者如《解密》导演安建,他把新人比喻成“白纸”,“你愿意在白纸上画还是在画了一半的纸上改?我愿意选择前者。”而反对者如刚刚播毕的《三八线》导演梦继,他说宁可冒着张国强被批年龄感偏大的风险也拒绝年轻偶像扮演“最可爱的人”,理由是无论长相还是气质“都不像那个年代的人”。

质量有保障新面孔背后仍是主流电视人

其实4年前也兴起过一股“抗战剧偶像风”,虽也引入了偶像化的演员与时尚的造型,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但主要是存在不尊重历史、热衷戏说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大多被划入“雷剧”范畴,在舆论批评和政策疏导下很快衰落。

如今这股风潮显然与4年前不同。用偶像拉近年轻观众的同时,在背后支撑的仍是严肃正剧的创作思路和团队,对失败的“抗战剧偶像化”进行了反思和纠偏。例如《解密》是麦家最早的作品,曾因文学性过强历经“触电”坎坷,导演安建执导过《小姨多鹤》、《北风那个吹》,都是质量的保证,即便剧中陈学冬离演技派距离仍很远,到目前尚未出现硬伤。

当然也不乏偶像们的主动追求。在偶像剧里饱受“面瘫脸”、“零演技”诟病之后,他们也需要在严谨的正剧创作中自证实力。陈学冬就说不想一直被叫“鲜肉”,拍《解密》期间他推了所有商演和活动,一心一意演戏,“不是说靠某部剧正名,但起码要看到自己的成长。”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