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927年在武汉的照片
记者彭年翻拍
瞿秋白的外甥、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终身教授王铁仙,是国内知名的研究瞿秋白专家,他主持编撰了《瞿秋白传》。记者近日采访了王铁仙教授。
王铁仙介绍,瞿秋白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较好的旧式教育熏陶,同时受过较高的现代教育,当过记者,有苏联工作和采访经历,精通俄语。早年由于家庭没落,为生存到处奔走,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内心体验。
瞿秋白的才华和博学在当时的国共两党和学界是得到公认的,在武汉期间,他除了负责中央的工作、主持宣传部外,还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工作非常紧张。
虽然是中共主要领导人,瞿秋白个性平和,能听取不同意见,主动认错,善于总结,威望很高。他自视为队伍中普通一员,绝无高人一等的意识和权位欲望。瞿秋白认为,用自己的所长,为进步的、革命的事业作出贡献,这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岗位所在、价值所在。
“当年的豪兴,现在想起来不免哑然失笑,留得做温暖的回忆吧!”瞿秋白预感自己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在监狱中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封信,信中他回忆了自己和郭沫若在武汉的交往。
王铁仙透露,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郭沫若和瞿秋白相聚于武汉。据郭沫若回忆:“常到中宣部来找秋白,一口四川普通话。虽然穿了军装,但一眼望去,还是个文人气派。”据史料记载,他们同游黄鹤楼,把酒论世,畅谈革命。但料想不到,这竟是他俩最后的诀别。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牺牲,时年36岁。牺牲前,他用中文、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面向敌人的枪口盘腿而坐,从容饮弹就义。
王铁仙说,今天看来,瞿秋白的革命理想、人生理想始终不变,敢于担当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记者李少峰)
(党史专家陈芳国、张秋实、长江日报全媒体中心昝越对本系列稿件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