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加油时别把自己当油枪
2016-08-12 09:21:00 来源:长江日报

马竹

我们中国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一个很特色的词汇:加油!

这个词至今很多外国人不懂,“那两个音节,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总得不到任何满意的解答。加油就是鼓劲的意思啊,有人回答。外国人更加感到无法理解,追问说:鼓劲就喊鼓劲,你们喊加油干嘛呢?

显然,给机动车“加油”,不是我们本土产生的概念。而至于如何把“加油”衍变成为中文词义的“鼓劲”和“助威”,我迄今也百思不得其解。据说有人真的考证出我们本土早有加油的说法,说是中国民间榨油作坊里,由于需要几个劳力一起用力抱捶撞击木楔,以压榨出油,所以就有了齐声喊叫的号子——“加油”。其具体喊法是:加油,咳哚哚!加油,咳哚哚!

如此一个饱含力量、热烈、欢快、协作、拼搏、取胜、激情等多个积极意义的词汇,已成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我们只要听到这个词,无论我们处在哪一种状态下,往往可以顿时被感染得无比兴奋,继而信心倍增向着自己期望的目标奋进。

既然是一种文化,那就谁都可以使用。赛场上可用,平时可用;好人可用,坏人也可以用。加油不仅仅属于体育,更不仅仅属于体育竞技场上的胜者。我之所以花较长篇幅谈“加油”趣事及其词源,是要提醒有些人,尤其公众人物,不要在喊“加油”助威时,一不小心把自己当作了一柄“油枪”!

奥运赛场既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全球瞩目的大平台,主演应该是那些来自全世界各国的体育精英们,那些选手。观者分场内场外两种,有些人出于工作需要,比如担负现场直播主持的重任,微博上粉丝众多的博主们,他们喊加油更便利,通过呼喊能左右大众话题。这个人群的能量很大,因此“加油”需谨慎。有时候,他们表面上似乎是为了给我们国家运动员加油,但往往因为说话没有经过大脑,“加油”加出了别的味道。有时候,他们的加油会变成一种对第三方的歧视、侮辱,夹枪带棒的。尤其遇到一时难以厘清的争执事件,比如裁判判罚出现了争议,他们不够冷静,冲口而出喊口号,这时的“加油”,就有了火上浇油的味道。

我想提醒的是,那些有优先“加油权”的人们,不要把自己弄得像一柄油枪了。

还有的人,加油之外,直接以谩骂应对谩骂。这无疑更是素质低劣的表现了。你骂人家混蛋,至少你内心也有混蛋的情绪存在。关键是,你选择了直播时段,你站在网络平台上,你在出口和下笔时,稍微冷静想想,如此低劣素质表现的后果与恶果是什么?

往大了说这是在给国家丢脸,往小了说你家人和孩子会替你感到害臊。

更加不能令人接受的影响是,社会上多少网民或体育迷,他们受“偶像”的带动,会觉得:哦,原来骂人也是一种加油啊,诅咒别人也是一种加油啊,于是,一哄而上,将加油变成了污言秽语遍地。所以我要强调那句话:要文明加油,不要火上浇油。

(作者为湖北作家)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