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亚欣通讯员宋祎琳)武汉公园大课堂已推出100节课。昨日,参与多次活动的小朋友、家长、专家和公园管理者们,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公园大课堂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公园。
今年1月14日,公园大课堂正式开课,在黄鹤楼公园、中山公园、沙湖公园等28家公园先后推出100多项亲子特色公益课。课堂上,孩子们可以亲手栽培一株植物、听老师讲一朵花的生命历程;可以和公园里的能工巧匠交谈,了解养育一株植物背后的艰难……
就读于育才行知小学的杨麒玄是公园大课堂的忠实粉丝,她的妈妈称:“报名参加了10多场大课堂的活动,本来是来陪孩子,没想到我自己也长了知识,这比带孩子上培优班更有意义。”
据了解,至今已有3000多家庭参与课程报名。公园大课堂每节课先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发布课程征集内容,采取免费约课的形式,给每个中小学生参与机会;每堂课都会邀请1-2名老师,给孩子们集体授课,如认识花草、观察鸟儿等。活动中,还通过设置集体游戏和个人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如何与身边人相处。
武汉园林科研所高级工程师董立坤老师深度参与公园大课堂自然课程,带着孩子们识草木、捉昆虫、用望远镜观鸟,乐此不疲。他说,参加公园大课堂对我来说早已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件非常期待的事。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探索的热情与发现的快乐时,他便由衷地为自己能参与其间而深感自豪。
一些小朋友通过参加公园大课堂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二年级的梅翊辰是最早一批学员。今年初,他随着大课堂来到龟山景区认植物,获得一盆多肉植物“黄丽”作为奖励。活动结束后,照顾“黄丽”成了他业余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多肉植物也成了他的新爱好之一。梅翊辰的书库里多了一本《博物》期刊。梅翊辰的妈妈说,“参加活动,对孩子的职业选择都产生了影响,梅翊辰说长大后要做一名植物景观设计师,让更多人能感受到植物的美好。”
主办方、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园处负责人表示,公园大课堂的课程主题涉及植物科普、自然体验、情感素质、户外运动等多方面,不仅仅是倡导从“室内”走向“室外”,更多的是着眼于自然教育、乡土教育,将原本静态的公园激活,让公园的多样面孔展现在市民面前。
据了解,公园大课堂升级版还将继续,全市10位植物导师将带领30个学员家庭,共同在沙湖公园搭建一个3000平方米的“梦想花园”。预计半年后,这座“梦想花园”将面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