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公园 激发公共活力
2016-10-17 08:12:00 来源:长江日报

让城市公园

激发公共活力

蒋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除了早锻炼和广场舞,城市公园对普通市民逐渐丧失了别的吸引力。在公园大课堂里,活动方带孩子亲手栽培一株植物、和能工巧匠交流艺术、为熊猫劈竹准备午餐,才发现“原来在公园还能做这么多好玩又有意义的事”。

城市公园是最传统的公共空间之一,它的式微表明,在现代社会,商业化的公共空间比它更受人欢迎。令人忧虑的是,商业化的公共空间往往是分众的或圈层的,比如老年人爱去棋牌室、年轻人爱去KTV,难有交集。无论高尔夫球场、娱乐会所,还是网吧、电影院,都是针对某个群体的垂直服务。

公共空间的分众化意味着公共活力减弱,都市人面对面的交往日渐衰微,造成“社会冷漠”等城市病。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应该包容所有人并鼓励相互交流,聚集在此的人不会因年龄、财富或其他区别而感到隔膜,且能顺利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创新创意与社会进步往往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

这些年来,城市公园做出了“免门票”等公共化改革和服务品质的升级,值得肯定,但大多数城市公园都还是等待被动游览的景观地,不能主动满足现代人的交往需求。并非现代人不再“热心”,在微博、微信和无数论坛平台中,交流交往非常活跃。网络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现实中公共空间的建造,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公共生活缺乏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拥有能鼓励对话、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民生建设成熟的标志。武汉市积极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就是一种创造公共聚集地并培育公众参与的方式,而在各个公园举行的公园大课堂,更是为已有的公共场地赋予新公共价值的有益探索。

纽约的高线公园被公认为激活城市公共地块的典范,许多表扬都集中在“废弃铁路上建公园”等景观改造方面,这是一叶障目。登上高线公园的官网,就能看到它每周都会发布活动预告:包括艺术展览、园艺展览、课后教育计划等等,活动覆盖各个年龄段、社会阶层,涉及各个领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活动赋予了高线公园及周边街区持续活力与文化可能。国内外一系列模仿高线公园进行的地块改造成功者不多,就是因为仍停留在景观整合的得失,缺乏对公共活动的认知和尊重。

相比高线公园,公园大课堂遍布整个城市,覆盖面更广,带动力更强。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通过不间断的公益活动,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激活了城市公园,保证全年在不同公园中都有城市公共活动发生,让商业都市的人们回归零门槛的公共活动,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的公共生活良性发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