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身处境参与寒潮应急
2016-11-24 10:31:00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肖畅

凛冽的寒风刮得脸上硬生生地疼,这可能是武汉市民近两天最大的感受。今年下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来袭,全国多地气温骤降,我市48小时内降温19.2℃,昨日早上最低气温跌破0℃。

这场降温虽然被描述为“速冻”模式,但很多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对强冷空气的预测分析持续了将近一周,直到11月20日,湖北省气象局明确启动了气象灾害(寒潮)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单位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近几天,各种信息渠道提醒人们,尽快准备御冬物资,注意防寒保暖,亲朋好友之间也会相互转告。

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之下,城市各部门运转起来,充分预估各种风险,是为了努力做好提前应对。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完全避免。有些问题是应急响应本身带来的“不便”,比如多条高速封闭、轮渡停航等等,通行压力增大,很多人出行遇阻。有些问题源于寒潮打乱了日常的节奏,“速冻”模式下,生活不可能按部就班,会被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干扰,这个时候,日常习惯就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政府应急,首先需要考虑到一切自然风险灾害的影响,但并不是说即使出现自然风险灾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让城市继续运转在正常的轨道,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们期待政府应急响应足够积极高效,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日常生产生活提供充分保障;但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的麻烦需要人们共同应对,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多考虑一下寒风中的他人,多些同情和关怀。

城市治理,也是共同治理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在城市生活、工作和学习,乘坐地铁、公交、轮渡,驾车穿梭在马路、桥梁之中,便都成为这座城市运转秩序中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应急响应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特殊情况下的管理安排,也需要我们主动接受日常生活进入一种特殊情况,至少在心态上更积极一些,对平常想不到的情况多考虑考虑,譬如主动预估城市通行压力、公交地铁拥挤状况,高速封闭、轮渡停运的时候多理解,主动配合城市各部位特殊情形下的安排考虑。

寒潮突袭的记忆并不算陌生,但城市上下严阵以待的氛围在以前确实不多见。刚刚经历了一场防汛排涝的战争,我们的城市在自然风险灾害面前,表现得更加训练有素。这种训练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层面,也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园意识之中,寒潮突袭的此刻,团结的家园意识会让我们彼此更加温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