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种种
□梅明蕾
某些语境下,说一个人“没文化”,常特指其在礼仪方面的缺失,与其读书多少、文凭高低无关。
比如近日有清华大学教授批评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鲁豫“没文化”,系指其在某次节目中,接待来访的白发老院士时始终未起身,只是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与院士握了握手。
发生在剧院、音乐厅里的诸多“没文化”就更算不得新闻了。上周六到琴台音乐厅听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俄国交算得世界一流,但更难得的,是世界顶级小提琴演奏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的出演。甚至演出前的一两个月里,“文神”即将到访的消息都成为乐迷们的话题。
未曾料到的是,恰恰是这场众人翘首以盼的音乐盛宴,被本市一家知名公司包场,据称入场券被其全数购下后发放给自己的VIP客户和职工。我费尽周折弄到一张票,却在赏乐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尴尬。
显然,由于上述原因,场内观众并非西方古典的目标人群,无论是俄国交还是文格洛夫的大名,对他们毫无意义。就在“文神”全身心投入演奏华彩乐段时,孩子不耐的哭声和家长的呵斥在我身后响起,接着是音乐厅工作人员的劝导,以及家长带孩子离开座位时的杂响。加之每次音乐之间不该出现的掌声以及各种噪音,令乐迷们在微信上戏称“那时杀人的心都有”。
此前引起更大反响的,是上个月世界级小提琴大师穆洛娃在上海演出后的发飙,她指责上海听众在她演奏巴赫时在台下拍照、录像(音)干扰了她的演奏。话说得很重,在我看就是直斥听众“没文化”。
想起另一起性质相同的事,即数年前香港导演林奕华率团在武汉剧院演出话剧,上座率虽高,林导却并未领观众捧场的情。他借演员谢幕的当儿,一长篇批评观众在下面不停拍照、交谈的发言,令讲面子的武汉人无地自容。
文化事件中的“没文化”,大家看得分明,有些另类的“没文化”,不太敏感的人们可能有所忽视。就我的观察,有些领导与人握手,眼睛却看着别处,有的还戴着手套与人握手;更有领导开会时长时间迟到成常事,把众人宝贵的时间毫不当回事,如此等等,我称其为权力的傲慢,往深里说,也是一种“没文化”。
不知其然或所以然的“没文化”,或大可谅解,比如音乐会上乐章与乐章间的不妥鼓掌,他(她)本来是好心夸赞,却因不懂其间奥妙,反倒煞了风景。慢慢懂了就会做得正确。这样的“没文化”却又真心“附庸风雅”,应该获得支持。另外一些本就知事明理者的“没文化”,则要作另一番检省,恕不多说。
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没文化”的人和事应该越少,这是没有问题的。就看大家怎样看待、掂量它。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