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欧阳春艳)10日,2016年诺贝尔奖的颁奖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没有出席,只是委托美国女歌手帕蒂·史密斯在颁奖典礼上演唱了他的知名歌曲《大雨将至》。
昨日,乐评人李皖对本报记者称:“鲍勃·迪伦只是没有出席诺贝尔奖颁奖礼,并不是拒绝了这个奖项。事实上,鲍勃·迪伦一生都有非常认真的文学追求,从之前的媒体报道来看,诺贝尔奖能对他的文学创作价值给予认定,他也是比较高兴的,他对获奖并无抗拒。”
并没有拒绝诺贝尔奖,鲍勃·迪伦却又没有出席颁奖仪式,这让人们猜测纷纷。李皖对此表示:“鲍勃·迪伦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他从不屈从于任何别的东西。我认为,他可能确实有别的安排,而且他觉得这个安排比去瑞典领奖更重要。”
“别的人或许会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领诺贝尔奖更重要,但鲍勃·迪伦向来有自己的价值尺度,他藐视世俗与公众看法,在公共社交领域,他对礼节的不重视也是贯穿始终的。特别是在年轻时代,他对类似领奖、接受采访这样的事情,几乎是一种戏谑的态度。”李皖认为,不出席诺贝尔颁奖礼,其实“很鲍勃·迪伦”。
链接>>>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
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世界上最高荣誉之一,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往往被视为是最大荣誉,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对于这样的荣誉持拒绝的态度。
耶利内克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得知自己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后,耶利内克发表声明,宣布自己不接受该项大奖,理由是:第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
萨特
1964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萨特,但萨特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个声明,拒绝接受此项桂冠。他的理由是“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他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已经“随风而去”,只有“未来在吸引他”。
帕斯捷尔纳克
1958年,瑞典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Б·帕斯捷尔纳克。他获奖的作品是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在颁奖仪式举行之前,帕斯捷尔纳克用法文给瑞典文学院发了一份电报:“由于考虑到对此项荣誉的用意所做的解释,我不得不拒绝此项奖颁赠于我……”
(记者周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