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宝宝总是头撞墙 原来是脑血管“短路”
2017-06-14 16:44:00 来源: 长江网

长江网讯(通讯员 陈菁)1岁半宝宝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脑出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赵文元专家团队为其成功实施介入手术。6月12日,完全恢复健康的宝宝顺利出院。

  宝宝总爱拍自己的头 摔一跤查出脑血管病

1岁半的小雨(化名)家在襄阳,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小雨妈妈周女士介绍,从小雨1岁起,家人就发现他经常爱拍自己的头,有时还用头撞墙。“我们以为是孩子脾气大,没有在意”,周女士说。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直到前不久,小雨在玩耍时,突然栽了个跟头。担心孩子摔出毛病,家人连忙带他去当地医院检查。CT显示,孩子的脑部有两处圆球样的血管病变,球上方有出血点。医生建议转上级医院。

周女士和丈夫带宝宝辗转去了几家大医院无果,经四处打听找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赵文元主任医师。

赵主任仔细询问病情,并查看其检查报告后分析,小雨的脑出血不是因为摔跤导致的,而是脑出血引发的摔跤。经诊断,小雨患的是软脑膜动静脉瘘。

赵主任介绍,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疾病,可表现在脑部、粘膜、肺部以及其他组织。好发于婴幼儿和青少年。此病在国内并不少见。正常人的动脉和静脉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相连,而这类疾病患者病变部位的动静脉是直接相连,就好比火线和地线搭在了一起发生了“短路”,动脉血直接进入静脉,导致静脉高压。

赵文元曾在法国学习,师从世界权威的小儿神经外科介入专家。他深知,像小雨这样的患儿,能得到正确诊断已属不易,其出血部位周围脑组织已经发生变性、坏死,如果现在不治疗,就失去了治愈的宝贵机会,生长发育和智力水平都将落后于同龄人,还可能面临着残疾和死亡。

为了宝宝“零创伤” 医生只给自己一次机会

对于此类患者,开颅手术创伤大,介入手术是首选,但手术风险极高。患者年龄小,体重只有12公斤,术前麻醉和造影检查是大难题。造影检查对于医生找准病变部位至关重要,可造影剂一旦过量,就会造成患儿肾功能衰竭。患儿血管细且本身还有变异,如何在直径只有2个多毫米的血管里进行操作,这也是很大的挑战。

此外,患儿病变处的动脉血直接进入静脉,血流量非常大,血流速度超快,医生为其手术堵“瘘”,就好像是在洪水冲击的堤坝上放沙袋,稍有不慎,堵塞材料就会被血流冲移位,那可能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没有余地,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必须成功”,赵文元主任医师和团队同事讨论时说。经过精心准备,6月7日中午,赵文元团队为小雨实施介入手术。

该院麻醉科张宗泽主任医师为宝宝安全护航。为了安抚患儿情绪,医护人员特意准备了小熊玩偶和气球陪伴孩子,麻醉前,张宗泽主任抱着患儿适应手术室环境,那暖心的一幕,将在场同事的心也萌化了,纷纷拍照转发朋友圈。

为了不让造影剂对孩子造成伤害,赵文元主任凭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将造影剂稀释,控制在尽可能少的剂量。

为了避免导引管对患儿血管的刺激,医生用灵巧的双手,通过直径只有1.8F(相当于0.6毫米)的微导管,从患儿的大腿根部腹股沟区进入,沿着其动脉血管,到达病变部位。

为了安全地堵塞住患儿病变部位的动静脉瘘,赵文元主任请助手王伟博士密切配合。每当赵主任进行一次封堵操作,王伟博士就要用手按压住患儿的颈动脉,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患儿的动脉血流量减缓,让封堵材料“安全着陆”。而整个手术过程中,有半个多小时,王伟医生的手都不能离开,就保持着一个姿势:“按压、松开、时刻准备着、再按压……”,在这期间,医生虽然穿着防辐射服,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放射线下。

手术进行一个多小时,非常成功。患儿只在穿刺时出了两滴血。术后第二天,小雨就从ICU转回普通病房,看见医生就要糖吃。“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感谢医生给了我们一个健康的孩子”,周女士和丈夫感激地说。

赵文元主任介绍,小雨是他目前接诊手术的最小年龄患者,这两天又接诊了一个同样病例的3岁患儿,如果不手术很可能就会瘫痪。

赵主任提醒,有先天性脑血管病的孩子一般发育比较慢,随着年龄增长会表现为智力障碍、抽搐等症状,当孩子还不会表达时,可能会因为头疼而经常用手拍头、撞墙,家长应当警惕,早发现,早治疗和术后随访非常重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