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浩投毒事件——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2014-02-27 14:35:50 来源:汉网

2014年2月18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舍友投毒死亡,年仅28岁。(2月24日  新华网)
法院的一审宣判和面对面记者首次对林森浩的采访,让我们又回想起2013年那后怕的“愚人节玩笑”,至今很多人都无法相信这起故意杀人事件的主犯——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在医学领域发表了诸多学术论刊,在同学眼里堪称“学霸”,老师眼里堪称“优等生”,如此令人佩服的高材生竟不计后果,抱着整一整室友黄洋的想法,最终酿成悲剧,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至今,此事件已过去10个月,林森浩展现在媒体、记者、法官、其父母面前都是超乎众人想象的淡定、沉稳,面对记者和法官,林都能清晰的用“受害人”来描述室友黄洋,且据报道:一审庭审时,因投毒杀人被判死刑的林森浩,没回头看过一眼旁听的父亲,对记者只作了这样的表白——“我只能说三个字,对不起,让他们(父母)把我忘了。”如此的行为、如此的表白,众人都用“冷漠”、“无情”来形容林森浩。

事件已发生,悲剧也无法挽回,我们更多是应该透过事件反思悲剧发生的真正缘由,做到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是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如今诸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所谓的“421”模式,即一个孩子受到4个老人和父母的宠爱,孩子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的被惯着,甚至溺爱成衣来张手饭来张嘴,想要什么爷爷奶奶公公婆婆都会满足,渐渐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个性强的性格。殊不知当孩子离开父母,可能就会由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和他人发生冲突,甚至发生悲剧,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习,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相处过程中如何化解矛盾等等。

二是加强学校心理辅导教育。林森浩从一个高材生到死刑犯,不难发现他只是学科上的优等生,一直都优秀的他变得很自我,容不下别人怎样,性格的冷漠,心理的自我葬送了他。如今学校里因同学之间发生口角就跳楼、自杀、投毒等事件不计其数,学校的教育,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一味追求升学率,不注重心理辅导教育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学习,学霸的外壳下也还是不能适应社会这个多面的群体。

三是强化社会对孩子的引导作用。社会是个大家庭,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融入社会,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着孩子,电视上的公益广告,高楼上的宣传图片以及生活中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给老人让座等方式都会对孩子起着很好的引导教育作用。

希望林森浩事件能警醒大家,引以为戒,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及社会都应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方位加强孩子的教育,真正培养出多方面优秀,适应社会有益于社会的人。(徐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