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的一座殿堂式的建筑群,主体已经完工,令人不解的是,尚在收尾工程之中的这栋建筑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居然设有治安岗亭,每天都有警察在值班巡逻,一旦有人在建筑群的外面多停留几分钟或进行拍照,这些警察都会非常警惕的出来监视。记者在这栋建筑楼群前一个新设立的公交站牌上看到,上面的站台名写着“博物馆”。但是正在其中施工的工人却告诉记者,这是办公楼。(5月13日 央视)
当所谓的博物馆还未曾竣工使用时,四个角落都还有警察值班巡逻,如此安排措施不可谓不严密。然而当我们想懂那一些博物藏品还未真正入住这一关键时,恐怕也就明了这样一种所谓的博物馆不过是一件“遮羞衣”而已。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该座建筑群显而易见就应当是为办公大楼,然而却为何需要用博物馆来遮羞呢?其实这是自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党中央自上而下禁止新修楼堂馆所,尤其是奢华办公大楼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被人口诛笔伐,因此,当地某些领导方才想出如此的权宜之计,用博物馆来遮遮掩掩,等待风声过后再以政府的名义搬入即可,如此岂不是就能够瞒天过海了么!
或许,这样一些官员的“聪明”和“智慧”着实让人叹服,但就当地监管部门的作为来说,只会让人感到无比的愤怒。一座大楼决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成,而中央禁令也不止出台一日两日,在纪检部门应当对于政策法规红线了如指掌的客观现状下,这样一座奢华大楼还能堂而皇之的矗立,彻彻底底折射出的就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严重失职,甚至是渎职,但却不知道这样一记响亮的耳光可曾让他们清醒。
总而言之,乌兰察布“豪华衙门”事件,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和猫腻还有很多很多,到底拆迁款的补偿、土地未批先征等问题该如何解决,这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给公众一个说法。如果总是寄希望于“博物馆”几个大字就能够瞒天过海的话,未免太过天真。(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