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区信访局去年10月推出新举措,聘用访民李华成担任“信访调解室主任”,调解、抚慰访民情绪。信访局称李的上访经历令他更了解访民心态。(6月26日搜狐新闻)
值得肯定的是,让访民当信访主任,的确是一大创新。李华成因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自学相关法律,跑遍省市甚至进京,他熟悉土地政策、善于讲道理,他的上访经历令他更了解访民的心态,这是区信访局选择聘任李华成为信访调解室主任的主要原因。
“李主任”上岗后,区信访局的信访维稳工作有确实有了一定的起色。被 “调解”的访民尽管知道李华成并没有权力,有些话也只是敷衍,但得知李华成的访民身份后,抵触情绪小,会认同他说的话。此外,李华成接待访民很有一套:“首先,我会听访民倾诉,再依次从法、理、情的角度为他们考虑,结合自己的经历为他们出主意。”对于李华成本身,也让其上访变得不那么频繁。这些或许是这一创举的亮点之处,但其隐患还是在意料之中。
由于没有任何权力,李华成在调解时总有“无力感”。 接待访民时,信访局领导总是给李华成配个“秘书”,李华成发现,他说了什么,领导会很快知道。说穿了,这就是区信访局变相的监督和变相的维稳。果不其然,在短短的4个月之后,“李主任”选择了自动“离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进入信访局工作,其本职不过是信访部门维稳的一种手段,这似乎有点欺骗和敷衍访民的感觉。当李华成意识到自己头上被戴着的那顶“官帽”的真正分量,自然也就会回归访民的真实身份。这意味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矛盾的雪球还会越滚越大,由此,才让上访成为公共治理的不堪之重。
“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群众信访无小事,从表象上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都是些琐碎、繁杂的小事,而对信访人来说,是大事、难事。这些事,事事连着家事、国事;事事系着人心、民心。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是人民群众反映诉求的正当途径,是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处理信访事件时更要懂得灵活、变通,方式方法也要得当。(怀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