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盛:啥原因让“误读门”频发?
2014-07-02 17:23:22 来源:汉网
6月30日,就有媒体报道称,“3153万名事业编制人员7月起参加社保”。而据人民网7月2日报道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社会上出现了对《条例》某些内容的误读、误传,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险上。

又是一个“误读门”。最近一段时间来,诸如对限购等一些政策的误读门事件屡屡发生。每一次误读,都将引发一次舆论狂潮。每一次舆论狂潮,政府公信力似乎都有所受损。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误读门事件时有发生呢?
笔者认为,首要原因在于一些媒体的误导和推波助澜。比如,7月1日,就有一省级媒体报道《今起事业单位全部实行合同制》,一细看内容,不过是一个省的情况,而标题则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全国的情况。这难免对读者产生一些误导,然后产生误读。

还有一些媒体自作主张,自我阐释政策,有“绑架”政府政策和舆论之嫌。早在5月,就有媒体报道《事业单位人员7月起参加社保 财政拒绝全买单》。通观全文,政府从未作任何明确表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直接代表政府表态,极不严谨,实在不是媒体应该做的事,不产生误读门反而不正常了。

其次是公众理性阅读的丧失。公众阅读新闻不求甚解,在新闻面前,缺少基本的真假判断、是非判断、价值判断能力,被新闻牵着鼻子走。还有一些幕后推手利用从众心理推波助澜,人为制造误读效应,最终让误读门引发为一起起舆论事件。

然后是政府决策制度的不完善、不严谨。比如前几天呼和浩特放开限购一事,已印发文件,然后又因印错了关键字而收回并重发,自然给外界留下了误读空间。还有一些政策出了台,由于配套措施不能跟上等种种原因,难以实施,或是实施时间推迟,而官方又难以具体解释,也会产生误读。另外,政策缺少重大政策解读机制也是原因之一,自己的政策,自己没有很好地解读,或是解读得模棱两可,也会引发误读。

那么,如何来避免误读门,也就有办法了,笔者不再多述。总之,但愿少发生或是不再发生类似的误门门事件了,因为,最终受损的是我们整个社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