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汉口金银湖翠堤春晓小区一栋居民楼前的台阶上,低垂着头,言语中充满悲伤。汪先生说,女儿叫汪可,7月24日刚过完5岁生日。前日晚上8时多,小可和哥哥小涵去楼下的游乐场玩耍,小可荡秋千时拖鞋掉在秋千椅子下面,她趴下去捡鞋子时身子被卡住,头颅受到剧烈撞击身亡。(8月6日 长江日报)
“郑州5岁男童20楼意外跌落”、“ 银行安全舱锁住重庆两龄童”……在各大新闻网站都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关于“熊孩子”的意外事故发生。要知道,暑假一直都是一个未成年人意外事故的高发时段,触电、火灾、坠楼、溺水……一起起惨痛的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社会、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莫让“熊孩子”的快乐假期成为噩耗、梦魇!
从此这次不幸发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公共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家长监护不力;孩子的安全教育及急救意识缺乏。
对此,一方面,家长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做好各项细节文章,从源头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同时还要为孩子提供更多安全游乐的场地。通过多措并举,相信“熊孩子”遭遇意外伤害的情况会大幅减少。
同时,有有学者认为,安全事故频发,媒体和舆论焦点通常会放在诸如家长监护不力、安全教育匮乏、公共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环节上。诚然,儿童安全事故绝不能忽视上述宏观因素,但也须从孩子“个性”因素上找原因。“个性”因素包括孩子的性别、性格、家庭环境,甚至是兴趣爱好等。“个性”因素往往是儿童发生安全事故中的助推剂。比如,溺水、交通等安全事故中男孩儿居多,这可能跟男孩儿相对女孩儿更喜欢运动和冒险的原因。比如,家长三令五申不能出去野泳,可恰巧孩子处在叛逆阶段,便很有可能铤而走险。再比如,父母长期吵架,孩子不愿呆在家里,外出去玩发生安全事故。这些例子都曾有过真实案例见诸报端。可见,读懂孩子的“个性”对防范安全事故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儿童安全教育的经验来为我国儿童安全问题服务的。瑞士整个社会对学生的安全很重视。暑假期间,正值水上运动的黄金季,也最容易出现危险。对此,瑞士各城市的游乐场内都设有安全员,劝阻玩危险游戏的孩子;河道两侧和湖边也会有安全员巡查,阻止从桥上或高处等地跳水纳凉的儿童。总之,学生的安全受到了瑞士全社会的关注。
在儿童的安全事故中,各种细小、隐蔽、琐碎的因素都不应该被忽视,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保障儿童暑期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家长、学校和社会要通过监管、教育和引导为他们搭建一个安全可靠的保护网,莫让“熊孩子”的快乐假期成为噩耗、梦魇!(作者:萧子扬)